[实用新型]车辆刺胎式拦截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57464.8 | 申请日: | 2011-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09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朱永山;周善喜;姜成龙;张冬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宿迁市科路养护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F13/12 | 分类号: | E01F13/12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识产权事务所 32223 | 代理人: | 陈静巧 |
地址: | 223600 江苏省宿***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刺胎式 拦截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拦截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刺胎式拦截装置。
技术背景:
为了发展交通事业,国家斥巨资修建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根据规定,公路的管理部门所设置的定点收费站,有权对行驶于此的过往车辆收取道路养护费,而车主缴纳相关费用也是无可非议的。应当说大多数的过路车辆都能遵守国家规定缴纳应付道路养护费。但是有些车辆的驾乘人员缺乏公共道德,为了自己的私利竟然恶意逃费,硬闯收费站的拦截关卡,不仅国家没有得到该车辆的应缴款,而且还危害安全、引发事故。目前各收费站的拦截装置所设置的拦截棍是横向拦在车身前,车辆缴费后拦截棍即自动抬起给车辆放行。但这种车辆拦截装置对那些恶意逃费车辆起不到任何作用,现实中还不乏其人其车“闯关成功”,交通管理部门必须采取严厉措施,强行制止这种不法的猖獗行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刺胎式拦截装置,目的在于通过刺胎拦截轴的设计,以杜绝车辆恶意闯关逃费现象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称的车辆刺胎式拦截装置,主要由带刺针拦截轴和带刺针拦截轴动作机构构成。所述带刺针拦截轴动作机构主要由牵引电磁铁、衔铁、回位弹簧、链轮拉钩、链轮、链条组成。带刺针拦截轴的一端与链轮轴固定连接;链条与链轮啮合,链条的一端通过销轴与链轮拉钩连接,链条的另一端与回位弹簧下端相连接,回位弹簧的上端连接在牵引电磁铁安装座上。衔铁对应设置于牵引电磁铁的正下方,且通过销钉与链轮拉钩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
所述的带刺针拦截轴的各刺针并列为一行沿轴向分布;带刺针拦截轴动作机构设置于下底壳和上罩壳对置的内腔中,牵引电磁铁安装座连接在上罩壳的内顶部;带刺针拦截轴与链轮轴固定连接的一端设有设有轴承座和调心球轴承;轴承座位于上罩壳的下方并同时穿过下底壳的侧壁;下底壳中的上部位设有限位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只要工作人员发现通过收费站的车辆不减速,即可怀疑为欲逃费车辆,此时按下电钮,带刺针拦截轴动作机构控制带刺针拦截轴转动,拦截轴上设有的刺针作竖起状,任何企图逃费车辆强行通过时,都不能避免车辆轮胎被针刺破。因而,本实用新型对企图逃费车辆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也逼迫欲逃费车辆权衡利弊,他们考虑如车辆轮胎被刺破则损失更大,不如主动缴费。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带刺针拦截轴1和带刺针拦截轴动作机构2构成。带刺针拦截轴沿轴向并列设为一行刺针11。所述带刺针拦截轴动作机构主要由牵引电磁铁21、衔铁22、回位弹簧23、链轮拉钩24、链轮25、链条26组成。该机构设置于下底壳27和上罩壳28对置的内腔中,牵引电磁铁安装座211连接在上罩壳顶部的内壁上;带刺针拦截轴与链轮轴固定连接的一端设有设有轴承座12和调心球轴承121;下底壳中的上部位设有链条限位板29。
本实用新型安装时,将下底壳的壳底固定于地面,带刺针拦截轴呈贴近路面的横栏状,调整设定链条与链轮啮合位置,使带刺针拦截轴的刺针处于平卧位。当工作人员发现有恶意逃费车辆时,即按下通电按钮,牵引电磁铁获得磁性,强烈吸合位于其下方的衔铁,衔铁上提、带动链轮拉钩作上行运动。因链轮拉钩一端与链条的一端连接,链条的传动作用使链轮获得转动动力。而由于链轮与带刺针拦截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是该拦截轴在轴承的辅助作用下顺利实现转动,轴上的刺针也跟随变位,由平卧状至与地平面呈80-90°交角竖立,逃费车辆如快速强行通过收费站,车胎定被扎破。当断电后,牵引电磁铁失去磁性,衔铁与之恢复原分离状态,原来受链条的拉力作用成为绷张状态的回位弹簧所受拉力消失,回位弹簧复位,拦截轴及所带刺针重新再现原复位状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达到预期的发明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宿迁市科路养护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宿迁市科路养护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74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肽三烷基醇胺酯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
- 下一篇:逆变器一体型电动压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