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SF6废气无毒化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57983.4 | 申请日: | 2011-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83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国;汪献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日立信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电力科学试验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04;B01D53/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sf sub 废气 毒化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体净化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SF6废气无毒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六氟化硫气体以良好的绝缘性能和灭弧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器工业,如:断路器、高压开关、封闭组合电器、高压变压器等。
投运后的六氟化硫电气设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在电弧、电火花、接地短路、或电晕放电的作用下,会产生多种有毒、腐蚀性气体。这些气体主要有氟化亚硫酸SOF2、二氧化硫SO2、氟化硫酰SO2F2、四氟化硫SF4、四氟一氧化硫SOF4、等。这些分解产物会严重降低六氟化硫气体的绝缘性能,威胁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有些分解产物如氟化亚硫酸SOF2属于剧毒物质,会造成检修维护人员窒息事件。这些分解产物会与水份或金属氧化物继续反应,不仅会使SF6气体的绝缘性能继续下降,还会严重腐蚀设备内壁,导致更严重的设备事故。
为此,我国的相关国家标准或电力行业相关标准或规范,如《六氟化硫电气设备运行试验及检修人员安全防护细则》、《六氟化硫电气设备中气体管理和检验导则》(GB/T8905-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596-1996),均提到了要对六氟化硫电气设备内的六氟化硫气体的纯度、露点、以及分解产物的含量及毒性进行检测的要求。
检测方法虽然多样,但不管是实验室检测分析,还是现场仪表检测分析,均需要采集一部分六氟化硫样气,再进行分析。检测分析完毕后,采样的这部分六氟化硫气体多是直接排空处理。
鉴于六氟化硫(SF6)气体及在高温电弧作用下产生的有毒分解物和腐蚀性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急需一种六氟化硫气体无毒化处理装置,对完成检测分析后的这部分六氟化硫废气进行无毒化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针对含有SF6的废气进行净化的SF6废气无毒化处理装置,实现无毒排放的目的。
实现本实用新型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SF6废气无毒化处理装置,包括采样接口和排空接口,所述采样接口与排空接口之间管道串联有调节阀和流量计,其中,所述采样接口与所述排空接口之间还连接有气体处理装置,所述气体处理装置由处理液容器和分子筛容器组成,所述处理液容器和分子筛容器管道串联,所述气体处理装置直接与所述排空接口管道连接。所述气体处理装置设置于管道的排空端,对检测后的六氟化硫气体进行有毒或有害物质的进一步处理,最终从所述排空接口流出的气体为安全、无杂质的气体,从而实现无毒排放的目的。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处理液容器和分子筛容器管道串联后,所述气体处理装置的处理液容器直接与所述排空接口管道连接。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处理液容器内承装有液态碱性处理液体。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分子筛容器内承装有固态分子筛和吸附剂。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分子筛容器的进气管道设置在容器的上端侧壁,排气管道设置在容器的下端侧壁,所述处理液容器的进气管道设置在容器的下端侧壁,排气管道设置在容器的上端侧壁。这样连接能适应液态容器和固态容器自身的条件。
本实用新型的SF6废气无毒化处理装置在具体工作时,采样气体通过采样接口进入,通过调节阀调节其气流等,再通过流量计检测其气体流量,在本实用新型的SF6废气无毒化处理装置中,流量计还具备控制流量大小的功能;其先进入气体处理装置的分子筛容器,经过固体分子筛及吸附剂的净化后,再进入处理液容器内,经过碱性处理容器的进一步净化,最终从排空接口流出。本实用新型的SF6废气无毒化处理装置在所述处理液容器内承装有液态碱性处理液体。本实用新型的气体处理装置因设立分子筛容器和处理液容器中至少的两种净化材料,在排出的尾气无毒无害的同时,令排出的气体达到双重净化的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SF6废气无毒化处理装置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把气体处理装置作为单独的装置,方便安装;其设立两个处理容器,针对含有SF6的废气进行净化的六氟化硫气体处理装置,实现无毒排放的目的。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日立信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电力科学试验研究院,未经河南省日立信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电力科学试验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79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