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车双制动刹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60782.X | 申请日: | 2011-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83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姚湘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姚湘江 |
主分类号: | B60T13/74 | 分类号: | B60T13/74;B62L1/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李德强 |
地址: | 321300 浙江省永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车 制动 刹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刹车装置,特别是一种电动车上直流电机柔性制动和机械毂刹制动完美结合的双制动刹车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大多数居民的出行已逐渐被电动车所替代,电动车已成为我国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电动车在切断电源后由于惯性的作用下还会滑行一定的距离,当遇到停车或紧急情况时就需要刹车装置,而目前的刹车装置一般采用机械毂刹机构加直流电机制动,通过机械毂刹机构和直流电机制动达到快速制动的目的,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目前直流电机制动时通过在切断电源时短接直流电机,在直流电机内产生一个与惯性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磁场,使直流电机内部产生很强的磁阻尼,从而使直流电机快速制动、瞬时刹死,虽然刹车速度很快,但没有柔性,容易摔倒;二是机械毂刹机构制动时,抱死转轴或从动部件,对电机轴的防护不理想,根据统计由于电机轴打滑引起的电机损坏比例约占电机故障总数中8%~15%。为此,许多生产厂家和有识之士都进行了卓有成效 地开发和研究,但至今尚未有合理的产品面世。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电动车刹车装置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刹车舒适好、使用安全可靠的电动车双制动刹车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它包括后平叉、直流电机、机械毂刹机构和柔性电子刹车控制装置,所述柔性电子刹车控制装置包括主控单片机、调速器WR、开关K1驱动电路、开关K2驱动电路、驱动开关K1、间隙开关K2、刹车开关K,主控单片机上设有刹车开关检测电路和柔性电子刹车电路,刹车开关K与刹车开关检测电路连接,驱动开关K1和间隙开关K2与柔性电子刹车电路连接,驱动开关K1与直流电机串联,间隙开关K2与直流电机并联。
所述直流电机2的电机轴5固定在后平叉1上,电机轴上套设有电机轴固定片4,电机轴固定片4通过螺丝3固定在后平叉1上。
所述间隙开关K2工作时的工作频率为10至16kHz。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优点:一是当按下刹车开关K后,主控单片机通过刹车开关检测电路接收到刹车开关信号,主控单片机通过柔性电子刹车电路使开关K1驱动电路工作,驱动开关K1打开,使直流电机断电;紧接着又使开关K2驱动电路工作并发出间隙制动信号,在间隙制动信号的控制下,间隙开关K2瞬间闭合、打开,使直流 电机瞬间短接,使直流电机内部产生一个与惯性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磁场,磁阻大,悬空阻力小;通过控制间隙开关K2闭合或打开的时间,控制刹车的柔软度,从而达到柔性刹车的目的。二是增加了电机轴固定片,增加了电机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了刹车时对电机轴的反作用力,电机轴滑丝引起的故障明显下降,防护效果好。三是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双制动刹车装置也能快速、平稳、柔和地制动,大大提高电动车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单相柔性电子刹车控制装置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三相柔性电子刹车控制装置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双制动刹车装置的具体实施方案,它包括后平叉1、直流电机2、机械毂刹机构6和柔性电子刹车控制装置,所述直流电机2的电机轴5为扁方结构并通过固定螺帽固定在后平叉1的U形槽口上,电机轴5上套设有与扁方结构相匹配的电机轴固定片4,电机轴固定片4通过螺丝3固定在后平叉1上,大大增加了电机轴5的接触面积,有效减少了刹车时对电机轴5的反作用力。
所述柔性电子刹车控制装置包括主控单片机、调速器WR、开关K1驱动电路、开关K2驱动电路、驱动开关K1、间隙开关 K2、刹车开关K,调速器WR安装在调速转把上,主要用来调节直流电机转速,主控单片机上设有刹车开关检测电路和柔性电子刹车电路,刹车开关K与刹车开关检测电路连接,驱动开关K1和间隙开关K2与柔性电子刹车电路连接,驱动开关K1与直流电机串联,间隙开关K2与直流电机并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姚湘江,未经姚湘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607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