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防潮药瓶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61833.0 | 申请日: | 2011-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78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郑仁华;杨李雪;赵霄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J1/03 | 分类号: | A61J1/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59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防潮 药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药品包装领域,属于防潮药品包装的一种。
背景技术
药瓶是药品的一个重要包装。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的药瓶,不仅可以防止药品在转运和使用过程中被污染,而且可以有效阻隔瓶内外的空气和水汽,从而达到防潮和延长药品有效期的目的。现在,药瓶的密封形式可分为瓶塞密封、塑料盖密封和瓶贴密封三种,这三种密封方式都能较好地实现药瓶在病人第一次开封使用前的密封效果,但是,随着药瓶被开封启用,病人的每一次开瓶取药过程都会导致瓶内外的空气就会发生交换,加速药品受潮,如果瓶内所存放药品数量大,服用周期长,极有可能导致药品尚未服用完就已经失效,有害患者身体健康,也造成了大量的浪费。虽然很多药瓶内还有防潮棉或其他干燥剂,但干燥剂不仅占用药瓶装药容积,而且容易使人误将干燥剂当药品服用。不仅如此,干燥剂的使用期有限,药瓶启封后很快就会失效,失效后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危害使用者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完全不依靠干燥剂而能够在药瓶启封后的使用过程中起到防潮作用的装置,是一种新型的防潮药瓶。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潮药瓶由瓶顶、瓶身、旋转体、底座、瓶盖以及固定于底座底部的扭转弹簧构成,瓶身与瓶顶之间、瓶身与底座之间均为固定紧密连接,旋转体与瓶身之间、旋转体与底座之间均紧密配合,但可发生圆周方向的相对位移。瓶身具有一个偏心漏斗形底部,漏斗形底部最低处开有纵向圆形通孔瓶身孔。旋转体可绕底座的纵向中心线旋转并开有一个纵向圆形通孔旋转体孔,旋转体向外侧凸起形成拨动钮。底座侧面开有一横向瓶口,瓶口外接与之匹配的瓶盖。在无外力作用下,瓶身孔始终与旋转体孔完全错开,使瓶顶和瓶身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空间,瓶身和旋转体之间形成一个狭小U形空间,该U形空间的开口正对瓶口,在外力作用下,拨动拨动钮带动旋转体旋转一定角度到极限位置,可使瓶身孔与旋转体孔完全重合,使瓶身和旋转体之间形成一个连通空间,撤销外力时,旋转体在扭转弹簧的回弹力作用下迅速恢复到无外力作用下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瓶身与旋转体之间形成的狭小的U形空间的存在,起到了阻隔药瓶内外空气和水汽交换的作用,与传统的普通药瓶相比,病人每次取药的过程中,药瓶内外的空气交换量大大减少,从而起到了在药瓶使用过程中的防潮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未使用状态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旋转体旋转到极限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3是A-A剖面图
图4是B-B剖面图
图5是C-C剖面图
图中,1.瓶顶,2.瓶身,3.旋转体,4.底座,5.漏斗形底部,6.瓶身孔,7.旋转体孔,8.拨动钮,9.瓶口,10.瓶盖,11.扭转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防潮药瓶,包括瓶顶(1)、瓶身(2)、旋转体(3)、底座(4)、瓶盖(10)以及固定于底座(4)底部的弹簧(11),所述瓶身(2)与瓶顶(1)之间、瓶身(2)与底座(4)之间均为固定紧密连接,所述旋转体(3)与瓶身(2)之间、旋转体(3)与底座(4)之间均紧密配合,但可发生圆周方向的相对位移。瓶身(2)具有一个偏心漏斗形底部(5),漏斗形底部(5)最低处开有纵向圆形通孔瓶身孔(6)。旋转体(3)可绕底座(4)的纵向中心线旋转并开有纵向圆形通孔旋转体孔(7),旋转体(3)向外侧凸起形成拨动钮(8)。底座(4)侧面开有一横向瓶口(9),瓶口(9)外接与之匹配的瓶盖(10)。
在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即本实用新型处于未使用状态时,瓶身孔(6)与旋转体孔(7)处于完全错位状态,使瓶顶(1)和瓶身(2)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空间,瓶身(2)和旋转体(3)之间形成一个U形空间,该U形空间的开口正对瓶口(9),在外力作用下,拨动拨动钮(8)带动旋转体(3)旋转一定角度到极限位置,可使瓶身孔(6)与旋转体孔(7)完全重合,从而使瓶身和旋转体之间形成一个连通空间,瓶内最接近瓶身孔(6)的药粒将因自身重力及其他药粒的挤压而掉入瓶身(2)与旋转体(3)之间形成的狭小U形空间,此时松开拨动钮(8),旋转体(3)将在扭转弹簧(11)的作用下迅速恢复原位,瓶身(2)和瓶顶(1)之间重新恢复成密闭空间,此时,瓶身(2)与旋转体(3)之间形成的狭小U形空间的开口正好对准瓶口(9),打开瓶盖(10),即可顺利取出药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未经成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618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螺旋型肠胃管
- 下一篇:泌尿外科用尼龙包扎网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