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涡轮旋涡水浴式脱硫脱水除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61879.2 | 申请日: | 2011-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497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王中位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中位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B01D50/00;B01D47/02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 14100 | 代理人: | 张彩琴 |
地址: | 034100 山西省***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涡轮 旋涡 水浴 脱硫 脱水 除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脱硫除尘设备,具体是一种涡轮旋涡水浴式脱硫脱水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脱硫除尘设备按照工作原理可分为喷淋式脱硫除尘设备、水膜式麻式脱硫除尘设备、旋流板脱硫除尘设备等;由于自身结构限制,现有的脱硫除尘设备普遍存在气液接触不充分、脱硫除尘效率低、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具体而言,喷淋式脱硫除尘设备由于其喷嘴易堵塞,更换时停炉时间长,筒内温度高易被腐蚀,导致气液接触不充分,脱硫除尘效率较低,使用寿命短;水膜式麻式脱硫除尘设备存在气液搅和不匀、出口烟气含湿度高致使引风机及烟筒易受腐蚀的问题;旋流板脱硫除尘设备由于旋板以下空间较大,引风机吹气或吸气时,气液比例有一定差距,导致气体被液体吸收效果较差,同时其过滤网在使用中容易出现不畅通,会影响使用寿命;根据统计,现有脱硫除尘设备的脱硫效率普遍在75%以下,除尘效率则普遍在70%以下;基于此,有必要发明一种气液接触充分、脱硫除尘效率高、且使用寿命长的新型脱硫除尘设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脱硫除尘设备气液接触不充分、脱硫除尘效率低、以及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涡轮旋涡水浴式脱硫脱水除尘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涡轮旋涡水浴式脱硫脱水除尘装置,包括塔体、贯穿固定于塔体中部的进气管、开于塔体顶部的出气口、以及开于塔体底部的排污口;塔体内腔水平设置有上涡轮、位于上涡轮正下方的下涡轮、位于上涡轮正上方的净化板、以及位于上涡轮和下涡轮之间的旋板;旋板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与塔体内壁固定的挡板;上涡轮的轮圈与进气管的内端管口位置正对;上涡轮、下涡轮、净化板、旋板均位于同一轴线上。所述塔体的材料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工作时,向塔体内腔下部注水,自动控制水位线,并保证水位高于进气管的内端管口;具体工作过程为:烟气经引风机进入进气管,下涡轮旋转,引导进气管中的烟气与水发生碰撞,迫使烟气与水充分接触,对烟气进行充分脱硫洗涤;脱硫洗涤后的烟气浮出水面并上升至由旋板与挡板共同围成的曲折形烟气通道,进行旋板净化;此时上涡轮旋转,将旋板净化完成的烟气引导至净化板,进行脱水过滤;脱水过滤完成后,烟气上升至出气口排出,水经排污口排出;与现有脱硫除尘设备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涡轮旋涡水浴式脱硫脱水除尘装置不设喷嘴,避免了喷淋式脱硫除尘设备喷嘴易堵塞的问题,同时由于采用烟气预先进入水中脱硫洗涤的工作原理,塔体内温度不会过高,避免了酸碱性液体对塔体造成的腐蚀,由此延长了塔体的使用寿命;实践表明,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涡轮旋涡水浴式脱硫脱水除尘装置,脱硫效率可达98%以上,除尘效率可达96%以上,烟气出口含湿度小于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涡轮旋涡水浴式脱硫脱水除尘装置彻底有效地解决了现有脱硫除尘设备气液接触不充分、脱硫除尘效率低、以及使用寿命短的问题,降低了对各辅机的腐蚀。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设计巧妙,有效解决了现有脱硫除尘设备气液接触不充分、脱硫除尘效率低、以及使用寿命短的问题,适用于各类生产过程中的烟气脱硫除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塔体,2-进气管,3-出气口,4-排污口,5-上涡轮,6-下涡轮,7-净化板,8-旋板,9-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涡轮旋涡水浴式脱硫脱水除尘装置,包括塔体1、贯穿固定于塔体1中部的进气管2、开于塔体1顶部的出气口3、以及开于塔体1底部的排污口4;塔体1内腔水平设置有上涡轮5、位于上涡轮5正下方的下涡轮6、位于上涡轮5正上方的净化板7、以及位于上涡轮5和下涡轮6之间的旋板8;旋板8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与塔体1内壁固定的挡板9;上涡轮5的轮圈与进气管2的内端管口位置正对;上涡轮5、下涡轮6、净化板7、旋板8均位于同一轴线上。具体实施时,塔体采用Q235钢板及防腐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中位,未经王中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618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推进式粉尘气溶胶发生装置
- 下一篇:钛白粉酸解尾气吸收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