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养殖水体电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62993.7 | 申请日: | 2011-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117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马正义;刘滨疆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正义;刘滨疆 |
主分类号: | C02F1/48 | 分类号: | C02F1/48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21220 | 代理人: | 闪红霞 |
地址: | 116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养殖 水体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养殖水体处理装置,尤其是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灭菌杀虫效果好、水体处理成本低的养殖水体电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养殖用水体主要采用紫外线辐射、臭氧及生物方法等进行灭菌杀虫处理,分别存在如下问题:
1.因紫外线在水中的穿透力较低,灭菌杀虫效果受水的透明度和色度影响较大,同时处理设备需要经常更换,所以紫外线辐射仅适用于小水体消毒;
2.臭氧可与海水中的溴离子和氯离子反应,生成臭氧化合物而残留在海水养殖水体中,必须时刻监测和及时除去。因此问题难以解决,所以虽然臭氧消毒法已用于养殖水体的消毒灭菌,但大多应用于淡水鱼育苗及循环养殖系统。由于臭氧是有毒气体(有毒浓度10-5),直接通入养殖水体的臭氧量大时,对养殖生物还是有一定毒害作用,所以即使淡水养殖水体经臭氧处理后,还需用曝气处理以除去臭氧。另一方面,臭氧对于灭虫难度很大,同时如大量难闻的未溶解到水中的臭氧挥发到空气中,有害于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3.生物消毒主要是指利用水质微生态调控剂(有益微生物)进行水体消毒净化,成本高且由于水体中存在新的有益微生物,又会产生新的水体污染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灭菌杀虫效果好、水体处理成本低的养殖水体电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养殖水体电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有壳体,在壳体的中心线上设置有两端与壳体相接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一端有第一电极接头;在第一电极的中间部位设有固定在壳体内壁上的第二电极,与第二电极接有穿过壳体的第二电极接头;在所述第二电极两端的壳体上分别设有进水口及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是利用电处理的方法对水池中的水体循环消毒处理,可瞬间杀灭循环水中的有害原生动物或大型生物,杀虫效率100%,可保证整池的水体达到无菌无虫。本实用新型无需曝气处理等,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灭菌杀虫效果好、水体处理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有用绝缘材料制成的壳体1,壳体1可为圆筒形,在壳体1的中心线上设置有两端与壳体1相接的第一电极2(可为杆状或片状等),所述第一电极2的一端有第一电极接头3;在第一电极2的中间部位设有固定在壳体1内壁上的第二电极4(可为筒状、片状等),与第二电极4接有穿过壳体1的第二电极接头5;在第二电极4两端的壳体1上分别设有进水口6及出水口7。
使用时,将第一电极接头3、第二电极接头5与电源相接,电源可以采用交直流转换电源。水泵将养殖水体从养殖池中抽出后通过进水口6流入壳体1中并在第一电极2与第二电极4之间流过,最后由出水口7流出,再流入养殖池。由于水具有导电性,因此从第一电极2与第二电极4之间流过的养殖水体中就会产生足以杀灭菌虫的电流,从而保证水体达到无菌无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正义;刘滨疆,未经马正义;刘滨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629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SMT印刷模板结构
- 下一篇:螺旋式下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