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在线除气自动点火保温控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63569.4 | 申请日: | 2011-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93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程继刚;李永超;李来臣;杨嘉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鑫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5 | 分类号: | G05B19/05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 51106 | 代理人: | 杨春 |
地址: | 610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在线 自动 点火 保温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点火控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在线除气自动点火保温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多采用电热丝或硅碳棒加热,电热丝或硅碳棒(Y)星型连接,利用温度仪表控制接触器或可控硅实现加热保温控制,切入点在于1、由于加热腔内温度保持700-800℃,各种绝缘材料绝缘性能降低,主回路系统很容易接地或短路,给设备和操作人员带来诸多不安全因素;2、电力资源紧张,成本较高是宏观上不可整调的一个因素;3、生产中电热丝或硅碳棒损坏,由于内部温度太高,不能及时更换、焊接修复,造成保温性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安全、节约电能、且不存在更换电热丝和硅碳棒,不会因更换造成保温性降低的在线除气自动点火保温控制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在线除气自动点火保温控制系统,包括过滤箱和过滤箱上方与之匹配的盖体,所述盖体为空腔结构,外部设有PLC控制器、触摸屏和点火控制器,内壁覆盖有隔热层,内部设有风机、烧嘴和采集盖体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盖体一侧设有连通外部的烟道;
点火控制器通过点火变压器连接烧嘴的点火针,控制点火针点火,烧嘴的检火针与点火控制器连接,将点火信息反馈回点火控制器,烧嘴的空气入口通过风道与风机相连,风道中设有一受PLC控制器控制的供风调节阀,烧嘴的燃气入口通过气道与燃气连通,气道上设有分别受PLC控制器和点火控制器控制的电磁阀和烧嘴前阀门,且烧嘴前阀门靠近烧嘴;
风机、点火控制器、温度传感器和触摸屏均与PLC控制器对应端口相连,点火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将控制信息和温度信息送至PLC控制器中处理,再由触摸屏显示并与PLC控制器进行人机交互,控制点火控制器和风机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PLC控制器芯片采用PLC-226CN。
作为优选:所述触摸屏采用MT510TV4WV,其与PLC控制器通过RS485接口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点火控制器采用IFS258,其中烧嘴前阀门与点火控制器的11脚相连,点火变压器与点火控制器的10引脚相连,所述检火针为UV紫外线火焰监测器,它与点火控制器的5、6、7三个引脚对应相连。
作为优选:点火控制器的9和14引脚分别串联一指示灯,且指示灯均并联有一继电器。
作为优选:点火控制器的3、4引脚分别连接一继电器。
作为优选:电磁阀和烧嘴前阀门间的气道上,还设有一检测气道内气体压力的压力元件,将压力信息传送至PLC控制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控制盖体内燃烧的火力大小,达到温度控制的目的,代替了现有技术中,利用温度仪表控制接触器或可控硅加热控温的方式。整体采用PLC控制器进行控制,采用触摸屏实现人与PLC控制器的人机交互,PLC控制器采集温度传感器、烧嘴的检火针以及点火控制器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控制点火控制器和风机的工作、供风调节阀和电磁阀的开度;其中点火控制器不仅控制点火、检火,还能控制气道的供气,保证点火、检火的正常进行,而供风调节阀和电磁阀的开度分别控制着风道和气道中供风量和供气量的大小,通过供风量和供气量的控制,可以达到控制火力大小,从而控制盖体内温度的目的。
由于避免了电子元器件直接位于高温环境中,就不存在绝缘材料绝缘性能降低,主回路系统很容易接地或短路的问题,也不存在生产中电热丝或硅碳棒损坏,不能及时更换、焊接修复的问题,保温性和安全性均得到了了提高,同时,采用燃气来加热,节约电能,且成本较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点火控制器的电路连接图;
图3为盖体与过滤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盖体;2、气道;3、风道;4、烧嘴;5、点火针;6、检火针;7、过滤箱;8、烟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鑫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鑫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635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