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压共轨系统直列式供油泵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65219.1 | 申请日: | 2011-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878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王九如;陈忠;刘天成;张伟;陈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莆田市中涵机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59/10 | 分类号: | F02M59/10;F02M59/46;F02M59/20 |
代理公司: |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8 | 代理人: | 丁秀丽 |
地址: | 351111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系统 直列式供 油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渉及柴油机燃油系统的供油泵,特别是一种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的直列式供油泵。属于柴油机燃油系统领域。
技术背景
随着我国排放法规日趋严格,欧4排放法标准将要实施,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已经为许多柴油机厂接受。目前国内小型轻型汽车4缸柴油机中,高压供油泵大多是BOSCH、DENSO等国外公司的转子式共轨泵,典型的结构如博世公司的三缸供油泵,参看(黄靖雄 电控柴油机结构与原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它的三个柱塞偶件沿偏心圆径向均布,凸轮轴的偏心圆转动时,套在偏心园上的三角套环运动使三个柱塞轮流提供高压燃油。每个柱塞产生的高压燃油通过特制的密封机构,在钢制的泵体内集中到一个高压油道。再送到共轨管中,结构紧凑,但是高压密封复杂,加工困难,制造成本高。
我国大多数轻型汽车柴油机价格很低,昂贵的共轨燃油系统占柴油机成本的一半以上。所以如何降低共轨系统包括供油泵的成本,对推广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很有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的双缸直列式供油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双缸直列式供油泵,双缸直列式供油泵泵体的凸轮轴上设有带两组相互独立的凸轮机构以及联通凸轮机构的油路组;所述的两组凸轮机构通过偏心轮固定在泵体的凸轮轴上,且两组凸轮机构的偏心圆设置于凸轮轴上的偏心圆径方向相反,在凸轮结构的上方还设有一个带进油球阀和出油球阀且进油球阀和出油球阀共用的阀座。
本实用新型采用双缸直列式供油泵,凸轮机构是简单的偏心圆和加工容易的圆环,采用滑动轴承,进出油阀用球阀,它的特点是:两阀公用一个阀座,阀座上端加工出油阀锥面,阀的下端加工进油阀锥面,中间分别有油孔连接。柱塞偶件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由出油阀紧座直接紧压在油泵体上,输油泵与调压阀直接用大量生产的VE分配泵的相应零件,油泵用进油比例电磁阀调节油量,高压燃油不在泵体内集中,而直接用两根高压油管向柴油机高压共轨管供油,大大简化了高压共轨泵的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便于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在轻型汽车柴油机上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供油泵的纵向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B-B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中的C向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D-D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A剖面图。
标号说明
1凸轮轴、1.2偏心圆、2泵体、2.1油道C、2.3进油电磁阀孔、2.4斜油道、2.5油道D、2.6回油接头孔、2.7油道G、2.8油道F、2.9油道E、3滑动轴承A、4圆环、4.1平面、5柱塞偶件、5.1柱塞、5.2柱塞套、5.3柱塞腔、6柱塞弹簧、7进油阀弹簧、8球座、9阀座、9.1斜孔油道、9.2出油阀锥面、9.3进油阀锥面、9.4环槽、9.5横孔、10进油球阀、11出油球阀、12出油阀紧座、12.1油道、13出油阀弹簧、14电磁阀、15输油泵座、15.1油道A、15.2油道B、15.3第二油路油道、15.4节流孔、15.5第二环槽、16调压阀、17输油泵、18右止推垫片、19调节垫片、20左止推垫片、21滑动轴承B、22螺栓、23螺母、24柱塞法兰套、24.1通道A、24.2通道B、25回油螺钉、26进油螺钉、27偏心距、28输油泵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供油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它包括双缸直列式供油泵,双缸直列式供油泵泵体的凸轮轴1上设有带两组相互独立的凸轮机构以及联通凸轮机构的油路组;所述的两组凸轮机构通过偏心轮固定在泵体的凸轮轴上,且两组凸轮机构的偏心圆设置于凸轮轴上的偏心圆径方向相反,在凸轮结构的上方还设有一个带进油球阀10和出油球阀11且进油球阀和出油球阀共用的阀座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莆田市中涵机动力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莆田市中涵机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652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