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室内变电站的防凝露降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66533.1 | 申请日: | 2011-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140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卢小香;张晓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都美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B1/56 | 分类号: | H02B1/56;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张爱莲 |
地址: | 31130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室内 变电站 防凝露 降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凝露降温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室内变电站的防凝露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室内变电站目前存在的事故隐患如下:
(1)在盛夏高温季节,由于环境温度本身就较高,再加上内部电器部件发热,使得室内环境温度较高,从而使设备超高温运行;如果设备长时间运行在超高温状态下,容易发生的事故,且加速设备的老化,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必须使室内通风降温;
(2)当雨后及梅雨季节环境中湿度较高的情况下,高压电器柜壳体及内部机构会产生凝露水滴,当积累一定程度后会滴水,从而造成局部放电或断路,引发事故。因此,当室内湿度较高时,必须对室内进行抽湿。
在目前的变电站降温系统中,一般采取制冷系统来进行降温,在降温过程中容易出现凝露现象,因此不得不打开除湿与加温设备消除凝露现象,这样就出现了一边进行制冷一边进行加温的尴尬的控制方式,不仅增加了能量损耗,而且在制冷与消除凝露两个环节上都容易出现差错,在没有安装加热装置的地方容易产生凝露,导致系统出现故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室内变电站的防凝露降温装置,以在有效降温的同时防止凝露的产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室内变电站的防凝露降温装置,包括降温控制模块、降温模块、进风管道、过滤与干燥模块和主温度与湿度传感器,其中,
所述进风管道与所述过滤与干燥模块的入口连接;
所述过滤与干燥模块的出口与所述降温模块连接;
所述降温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主温度与湿度传感器连接;
所述降温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降温模块连接。
实施时,所述降温控制模块是PLC控制系统或单片机系统。
实施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室内变电站的防凝露降温装置,还包括辅温度与湿度传感器和报警模块;
所述辅温度与湿度传感器与所述降温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降温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报警模块连接。
实施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室内变电站的防凝露降温装置,还包括负荷检测模块;
所述负荷检测模块,分别与所述降温模块和所述报警模块连接;
所述报警模块与所述降温控制模块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室内变电站的防凝露降温装置,采取降温控制模块控制自然风进入降温模块进行降温,并通过监测室内的温度与湿度而进行凝露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室内变电站的防凝露降温装置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室内变电站的防凝露降温装置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室内变电站的防凝露降温装置的又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室内变电站的防凝露降温装置的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室内变电站的防凝露降温装置。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室内变电站的防凝露降温装置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图;
如图1所示,所述防凝露降温装置包括降温控制模块1、降温模块2、进风管道3、过滤与干燥模块4和主温度与湿度传感器5,其中,
所述进风管道3与所述过滤与干燥模块4的入口连接;
所述过滤与干燥模块4的出口与所述降温模块2连接;
所述降温控制模块1的输入端与所述主温度与湿度传感器1连接;
所述降温控制模块1的输出端与所述降温模块2连接;
在实施时,自然风从所述进风管道3进入所述过滤与干燥模块4;
所述过滤与干燥模块4对自然风进行过滤和干燥处理,成为相对低温与干燥清洁的自然风,并将处理后的自然风传输至所述降温模块2备用;
所述主温度与湿度传感器5,用于测量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并将测量得到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传送至所述降温控制模块1;
所述降温控制模块1中存储有根据温度、湿度与凝露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编制的控制表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都美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都美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665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