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前横梁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67324.9 | 申请日: | 2011-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297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龚洁;祁洪娟;肖海涛;王纯;刘卫国;吴成明;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横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前横梁领域,尤其是一种减轻汽车重量且不占据额外空间,能有效缓解吸收碰撞时的撞击能量,使碰撞后压溃变形较小的汽车前横梁。
背景技术
汽车前横梁位于汽车的前端部,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0974556Y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前横梁;所述的汽车前横梁在中间部位开有安装前拖钩的安装孔,所述的汽车前横梁的两个端头开有连接保险杠支架的安装孔,下翼面上开有连接前防护架总成的安装孔。目前的汽车前横梁一般由两块板状结构组成,汽车前横梁的外侧装有前保险杠,为了提高汽车被动安全性能,人们采取了在汽车前横梁与前保险杠间放置缓冲块的措施,缓解吸收碰撞时的撞击能量,防止碰撞时汽车前横梁被压溃变形,使汽车前横梁的压溃变形和人员的损伤在碰撞后有所缓解;但是放置缓冲块得不足之处是:缓冲块重量较重,增加汽车重量较多,缓冲块还占据额外空间,且发生碰撞后,汽车前横梁压溃变形仍然较大,因此,为了克服在汽车前横梁与保险杠间放置缓冲块,增加汽车重量较多,缓冲块占据额外空间,且发生碰撞后,汽车前横梁压溃变形仍然较大的不足,设计一种减轻汽车重量且不占据额外空间,能有效缓解吸收碰撞时的撞击能量,使碰撞后压溃变形较小的汽车前横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在横梁与保险杠间放置缓冲块,增加汽车重量较多且占据额外空间,碰撞后汽车前横梁压溃变形仍然较大的不足;提供一种减轻汽车重量且不占据额外空间,能有效缓解吸收碰撞时的撞击能量,使碰撞后压溃变形较小的汽车前横梁。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前横梁,包括内板、外板;所述的汽车前横梁还包括支撑管,所述的支撑管成排排列;所述支撑管的一端与内板固定连接,支撑管的另一端与外板固定连接。该种汽车前横梁的支撑管成排排列,支撑管的二端分别与内板、外板固定连接,能够不用汽车前横梁与保险杠外板之间的缓冲块,支撑管的重量比缓冲块轻,减轻了汽车重量;支撑管位于内板、外板间,不占据额外空间;能有效缓解吸收碰撞时的撞击能量,使汽车前横梁碰撞后压溃变形较小。
作为优选,所述的支撑管每排的排列方向与内板横向相同。符合结构要求。
作为优选,所述的支撑管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正六边形抗弯能力较强。
作为优选,所述的支撑管相邻二排排距相等,相邻二排的支撑管交错排列。使缓解吸收碰撞时的撞击能量更均匀有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种汽车前横梁的支撑管的重量比缓冲块轻,减轻了汽车重量;支撑管位于内板、外板间,不占据额外空间;能有效缓解吸收碰撞时的撞击能量,使汽车前横梁碰撞后的压溃变形较小。支撑管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的支撑管,抗弯能力较强。支撑管相邻二排排距相等,相邻二排的支撑管交错排列,使缓解吸收碰撞时的撞击能量更均匀有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中:支撑管-1、内板-2、外板-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附图2所示:一种汽车前横梁,包括支撑管1、内板2、外板3;支撑管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所述的支撑管成排排列,支撑管有六十七排,支撑管每排的排列方向与内板横向相同,支撑管相邻二排排距相等,相邻二排的支撑管交错排列;支撑管的一端与内板焊接,支撑管的另一端与外板焊接。
该种汽车前横梁的支撑管成排排列,支撑管的二端分别与内板、外板固定连接,能够不用汽车前横梁与保险杠外板之间的缓冲块,支撑管的重量比缓冲块轻,减轻了汽车重量;支撑管位于内板、外板间,不占据额外空间;能有效缓解吸收碰撞时的撞击能量,使汽车前横梁碰撞后压溃变形较小。支撑管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的支撑管抗弯能力较强。支撑管相邻二排排距相等,相邻二排的支撑管交错排列,使缓解吸收碰撞时的撞击能量更均匀有效。
本实用新型可改变为多种方式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改变不认为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所有这样的对所述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修改,将包括在本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673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安全带卷收器固定结构
- 下一篇:一种高可靠性的车载多功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