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降低出水焦油含量的蒸氨塔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70077.8 | 申请日: | 201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37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徐贺明;张建敏;李国忠;王亚涛;谷志强;李金朋;闪俊杰;崔建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C01C1/1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桂芳 |
地址: | 063018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低 出水 焦油 含量 蒸氨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焦化企业中处理剩余氨水的蒸氨塔,尤其是一种降低出水焦油含量的蒸氨塔。
背景技术
焦化企业是高污染型企业,其生产废水以炼焦工艺产生的大量剩余氨水为主,在其送往生化系统进行处理之前必须先通过蒸氨系统进行预处理,将剩余氨水中的氨蒸出,使其中的氨氮指标降到生化系统可以处理的范围内。同时,由于煤气中硫化氢的脱除反应属于酸碱中和反应,需要大量的碱源与硫化氢在脱硫液中进行反应,因此蒸氨塔蒸出的大量氨气作为碱源被引入到脱硫工段预冷塔中,与煤气混合后一起进入到脱硫塔中进行脱硫反应。因此,蒸氨系统处于焦化企业净化工艺的核心部位,既负责大量剩余氨水的前期处理,同时担负着为脱硫工段提供碱源的重任。蒸氨工艺属于比较成熟的工艺,焦炉煤气中分离出来的大量氨水焦油混合物进入机械化氨水澄清槽进行沉淀分离,分离出的氨水一部分送往焦炉集气管进行循环喷洒,多余出来的另一部分氨水即剩余氨水进入蒸氨塔进行蒸氨处理后送往生化系统进一步处理。上述过程使得剩余氨水中不可避免的会带有部分焦油,导致在蒸氨塔操作时必须定时排放塔底焦油,并且这一操作难以有效的将塔底出水中的焦油分离出来,致使塔底废水换热器常被焦油堵塞,换热效率大幅度降低,不但直接影响生化处理工段的进水温度并进一步影响污水处理效果,而且增加了清洗换热器的费用。另外由于普通蒸氨塔塔底为“漏斗”型并且排焦油管连接处设在塔裙座内部,因此当漏斗底部被焦油堵塞时从外部疏通排焦油管的难度加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降低塔底出水焦油含量,同时防止废水换热器堵塞的蒸氨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其塔体的下部为塔底,在塔底内设有竖直的满流板,满流板将底部空间分为沉降分离区域和满流出水区域两个部分,塔底出水口设在满流出水区域一侧;在满流出水区域的上方设有挡流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挡流板遮挡满流出水区域并部分遮挡沉降分离区域;挡流板倾斜设置,其倾斜方向为从满流出水区域斜向下伸入沉降分离区域。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沉降分离区域的体积大于满流出水区域。
本实用新型所述塔体的降液管设置在沉降分离区域方向。
本实用新型在满流板的下部设有倾斜的底板,底板向下的倾斜方向为沉降分离区域。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满流板距离底板有20厘米的空隙。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为:
(1)在塔底部空间设置一满流板将底部空间分为沉降分离区域和满流出水区域两个部分,将蒸氨塔底部空间的高度加大,延长塔底废水的停留时间,以强化废水在底部的沉降分离过程;其中沉降分离区域的体积大于满流出水区域,塔底出水口设在满流出水区域一侧,塔板上流下的废水先进入沉降分离区域再满流到满流出水区域;
(2)将塔体最后一层塔板的降液管设置在沉降分离区域方向,并在满流板上方设置一挡流板使得塔板上流下的废水全部先进入沉降分离区域;
(3)满流板距离底板有20厘米的空隙,以防止焦油沉积死角的出现;
(4)将底板设置为斜底形式,倾斜方向为沉降分离区域,底部排焦油管设置在沉降分离区域一侧的塔身上,这一结构有利于焦油的沉淀和外排。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改变塔底部结构使废水在塔底部多一级沉降分离过程,从而降低塔底出水的焦油含量,避免或者减轻废水换热器的堵塞现象;2.通过设置斜底使焦油与水更好的分离并更加方便的排到外界,同时大大降低了疏通排焦油管的难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塔体1,挡流板2,塔底3,沉降分离区域4,焦油出口5,底板6,塔底出水口7,满流出水区域8,满流板9。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00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