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温电蒸锅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70340.3 | 申请日: | 201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150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26 |
发明(设计)人: | 郭建刚;李仁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5 | 分类号: | A47J27/05;A47J36/24;A47J36/0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粤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64 | 代理人: | 唐强熙 |
地址: | 5283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蒸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温电蒸锅。
背景技术
由于电蒸笼蒸煮过程中,使食物营养成分不容易散失,能够保持食物营养最大化,并节能环保,从而深受人们的普遍喜爱。目前市面上的电蒸笼,其主要结构是:大身内蓄水,大身的蓄水通过煲体的入水口连通;当工作时,发热煲加热煲体内的水从而产生蒸汽,产生的蒸汽上升并进入到蒸笼内蒸熟食物。这种结构在加热水的过程中,只能产生普通温度的蒸汽,不能形成高温蒸汽,达不到缩短工作时间,节能环保的目的。
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1727342U于2011年2月2日公开一种快速产生蒸汽的电蒸锅,包括底座、装设在底座上的盛水器、装设在盛水器上的蒸笼屉和装设在蒸笼屉上的锅盖,盛水器的底部安装有加热盘,加热盘的底部设有环绕的电热管,盛水器内对应加热盘装设有蒸汽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护罩为具有外侧壁和内侧壁的双层结构,外侧壁和内侧壁之间的区域对应电热管设置。该结构存在上述缺点,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体积小、制作成本低、加热迅速(采用了二次加热装置)、操作方便的高温电蒸锅,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高温电蒸锅,包括设置有蒸汽发生腔室的锅体,锅体上方放置蒸笼;其结构特征是锅体中还设置有蒸汽加热腔室,蒸汽加热腔室设置有蒸汽入口和蒸汽出口,蒸汽入口与蒸汽发生腔室连通,蒸汽出口与蒸笼内部连通。
所述蒸汽加热腔室位于锅体的中心部位,蒸汽发生腔室位于蒸汽加热腔室的一侧。
所述锅体包括锅身和底盖;锅身为一盛水容器,其内底部密封连接有蒸汽室罩,蒸汽室罩与锅身内底部围成有蒸汽发生腔室和蒸汽加热腔室,蒸汽室罩外围为储水槽;蒸汽发生腔室内设置有发热煲,蒸汽加热腔室内设置有发热管;蒸汽室罩对应蒸汽发生腔室侧壁下部设置有与储水槽连通的过水孔。
所述蒸汽室罩内部对应蒸汽发生腔室和蒸汽加热腔室之间设置有两隔板,两隔板之间形成有蒸汽通道,蒸汽通道上、下两端分别与蒸汽发生腔室、蒸汽加热腔室连通;其中,蒸汽发生腔室顶部封闭,蒸汽加热腔室顶部敞开蒸汽出口。蒸汽通道下端为蒸汽加热腔室的蒸汽入口。蒸汽通道上、下两端分别与蒸汽发生腔室、蒸汽加热腔室连通,一方面,可确保储水槽的水只进入蒸汽发生腔室而不进入蒸汽加热腔室;另一方面,由于蒸汽往上升,所以进入蒸汽加热腔室底部的蒸汽上升过程经过发热管,能较好地被充分加热。
所述锅身内底部分别对应蒸汽发生腔室和蒸汽加热腔室设置有发热煲安装孔和发热管安装孔;发热煲从发热煲安装孔插入蒸汽发生腔室内,并通过第一密封圈和固定片与发热煲安装孔密封固定连接;发热管从发热管安装孔插入蒸汽加热腔室内,并通过第二密封圈和固定片与发热管安装孔密封固定连接。
所述锅身顶部与蒸笼之间设置有接水盘;接水盘对应蒸汽加热腔室处向上凸起,该凸起部位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接水盘凸起部位的下侧设置有隔热片,隔热片设置有若干通孔;和/或,蒸汽加热腔室内壁设置有隔热套。
本实用新型通过蒸汽加热腔室将蒸汽发生腔室所产生的蒸汽再一次加热,形成高温蒸汽并输送到蒸笼内,缩短蒸熟食物的时间,达到省时省电,节能环保的目的。其结构简单合理、体积小、制作成本低、加热迅速、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锅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锅体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蒸汽室罩结构示意图。
图5为蒸汽室罩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5,本高温电蒸锅,包括设置有蒸汽发生腔室22的锅体20,锅体上方放置蒸笼1,锅体20中还设置有蒸汽加热腔室23,蒸汽加热腔室设置有蒸汽入口和蒸汽出口,蒸汽入口与蒸汽发生腔室连通,蒸汽出口与蒸笼内部连通。蒸汽加热腔室23位于锅体20的中心部位,蒸汽发生腔室22位于蒸汽加热腔室的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03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