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开敞式水下混凝土检修装置的排底水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70743.8 | 申请日: | 2011-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172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26 |
发明(设计)人: | 周和平;孙洪滨;孙猛;李璟;江敏;谢永军;吴玉江;刘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处;江苏省骆运水利工程管理处 |
主分类号: | E02D19/02 | 分类号: | E02D1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32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开敞式 水下 混凝土 检修 装置 底水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下混凝土无水检查维修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开敞式水下混凝土检修装置的排底水系统。
背景技术
经检索,与本技术最密切相关的技术是实用新型专利产品“水下混凝土工程无水检修围堰”(专利号为ZL200420080320.4)。该技术获江苏省水利科技优秀成果三等奖(项目名称修改为“水下混凝土开敞式无水检修装置”,证书号为20052313),改进后获江苏省淮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修改为“开敞式水下混凝土无水检修装置”);发表于《治淮》(2006年第七期,作者:周和平、汤可方、孙猛、古风英)的《DDC开敞式水下混凝土无水检修装置研究与应用》。
原开敞式水下混凝土无水检修装置排底水系统的相对局限性:
(1)使用真空舱过渡,当某一真空舱内部储水达80%时需要放空水体,操作频繁;
(2)排水管道闸阀处易堵塞,常需检修,影响效率;
(3)排底水系统虽六套,但总流量较小,且需要检修和轮作,实际运行流量更小,对围堰内外堵漏要求较高;
(4)排气系统需将气压降低到能将集水室积水吸入真空舱的程度,真空泵排气强度大、历时长,对相关设备抗压要求高,压差易损失;
(5)适用水深囿于大气压值,一般情况下仅适用于水深小于9.0m的水下混凝土检修;
(6)原排底水系统显得繁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不足之处,设计了一种开敞式水下混凝土检修装置的新型排底水系统,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设备存在的局限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开敞式水下混凝土检修装置的排底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底水系统包括集水室、安装在集水室外侧的潜水泵、连接在集水室的排气管,所述排气管另一端与真空泵连接;所述集水室设在围堰内周边下部的空腔内,下部设置进水孔。
所述潜水泵出口处安装逆止阀。
所述排气管为2~5根,与之连接的真空泵对应为2~5套。
所述潜水泵为2~5台。
所述潜水泵采用排污潜水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排底水系统取消了真空舱,设施简化,运行简便;
(2)排水系统采用排污潜水泵,不易堵塞,运行可靠,流量大,效率高,围堰漏水量只要不大于一台潜水泵流量即可(考虑另备几台潜水泵轮作);
(3)对排气系统排气强度的要求大幅下降,只需维持集水室内气压适当低于大气压(如低于大气压50cm水柱,集水室内水面高度可升高到50cm,大于潜水泵抽水淹没即可),这样降低了整套排气系统的抗压要求,减少了漏水漏气量,提高了功效;
(4)突破了开敞式水下混凝土检修装置适用水深受大气压制约的瓶颈,适用水深可以达到十几米甚至几十米。
(5)检修装置围堰底部外径适当增大,有利于围堰运行期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围堰安装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围堰1内下部周边设置有空腔1-1。
如图2所示,所述排底水系统设置在围堰1周边下部的空腔1-1位置,包括集水室2、安装在集水室2外侧的潜水泵3、连接在集水室2的排气管6,所述排气管6另一端与真空泵7连接;所述集水室下部设置进水孔5;所述潜水泵3的出口处安装逆止阀4。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启动真空泵7,集水室2内的空气经排气管6由真空泵7抽出,此时集水室2内形成负压,围堰1内部的水及围堰1外侧漏进的水经进水孔5进入集水室2,当集水室2内部的水达到一定高度时开启潜水泵3,从而将集水室2内的水排出,进而达到围堰1内无水以便进行水下混凝土检修工作。安装在潜水泵3的出口处安装逆止阀4起到防止水倒流的作用。
综上,本实用新型达到预期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处;江苏省骆运水利工程管理处,未经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处;江苏省骆运水利工程管理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07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