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垂直单向复动成形的复动化锻造模块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72241.9 | 申请日: | 2011-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792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杨俊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俊彬 |
主分类号: | B21J13/02 | 分类号: | B21J13/02;B21J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垂直 单向 成形 复动化 锻造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良的汽车用发电机转子磁极芯无毛边精密锻造模块,其利用垂直单向复动锻造成形的复动化锻造模块,达到无毛边一次成形的精密锻造。
背景技术
由于国际化的竞争,产业均朝向低成本的方向发展。锻造产业技术的发展亦不例外,其发展方向为尺寸精密化,下料省料化及生产自动化,以求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所谓尺寸精密化即发展精密锻造制程技术,诸如冷间锻造或温间锻造或热、冷复合锻造,其目的在减少机械加工;下料省料化即发展所谓的复动化锻造制程技术,设计开发复动化锻造模块,进行无毛边的锻造,节省下料重量;生产自动化即发展自动化制程技术或合理化制程技术,使生产快速化或无人化,以提升效率或降低人力成本。
而传统锻造中,锻件是通过毛边的设计来帮助材料充填模穴,并利用拔模角的设计来帮助脱模,因此锻造完成的锻件必需经后续剪缘去除毛边,并利用机械加工方式去除拔模角。再者,传统较规则性的锻件,经正面冲压即能达成,但对于几何对称复杂的锻件,尤其需经侧向挤压的锻件,因为通过传统方式,该金属流动的均匀性较差,充模能力亦不足,因此锻件的侧向面积会有缺陷产生,所以无法达到侧向精锻的目的。因此必需利用侧向冲压方式来完成。然而该侧向冲压方式的撞击力道很大,所以模具在锻造时的负荷亦随着加大,如此将降低模具的使用寿命,且该冲压如为多面同时冲压,其精度及稳定性不足,常造成不良品的产生。
设计人专门从事于锻造产品的研发工作,深知锻件的侧向冲压的锻造方式,并无法满足所需,早即有改革之心,于是凭藉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并配合本身的专业及多方搜集的资料,极力苦思解决之道,终于在历经多次的试验,修正及改进后,首创出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垂直单向复动成形的复动化锻造模块,该垂直单向复动成形的复动化锻造模块包含有一上模板及一下模座,该上模板底端设有上模,而该下模座内设有油压缸与活塞所组成的模垫组,该模垫组上方承接有下浮动模板,下冲头与下模配置于该下浮动模板上。
实施时,该复动化锻造模块的芯尖,为向上或向下两种型式。
当运用本垂直单向复动成形的复动化锻造模块时,先将胚料置入模穴,接着启动上模往下运动与下模合模,并继续往下移动,压迫下浮动模板往下移动,此时下冲头将胚料挤入模穴,最后材料即充填整个模穴而成形,且在成形过程中,上、下模因有油压模垫组来支撑,所以始终为合模状态,故胚料的锻造成形是在密闭模穴中进行,故可锻制无毛边的汽车发电机转子磁极芯,除能节省下料重量,且可有放缩减锻造工序并减少后续机械的加工道次,确实降低锻件的生产成本,实用而进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垂直单向复动成形的复动化精密锻造模块;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复动化精密锻造模块动作一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复动化精密锻造模块动作二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复动化精密锻造模块动作三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复动化精密锻造模块动作四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锻造完成的成品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动作一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动作二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动作三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动作四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上模板;10、11-上模;2-下模座;20、21-下模;3-活塞;4-油压缸;5-下浮动模板;6-下冲头;7-胚料;8-顶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垂直单向复动成形的复动化精密锻造模块示意图,主要由上模板1与下模座2所组成。该上模板1底端设有一上模10,而下模座2的上端对应于上模10设有一下模20,位于下模座的内部则设有活塞3及油压缸4所组成的模垫组,并在上方承接有一下浮动模板5,位于下浮动模板5上端再设置一下冲头6,其并由下模20底端穿置入。
其次,当欲进行垂直单向复数锻造成形时,请配合参考阅图2至5所示,该图2显示上模10在锻造机(图中未显示)的上死点,此时下模20部分因油压缸4的活塞3处于最高点,而能将下浮动模板5顶出下模座2。而在锻造成形开始前,先将胚料7置入下模20的模穴内。
接着,请继续参阅图3所示,将上模板1往下运动,使上模10与下模20先行合模,当上模10再继续往下移动时,会压迫下浮动模板5往下移动。此时,下冲头6往上顶推,而能将胚料7挤入下模20的模穴内,直至将整个模穴充满而成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俊彬,未经杨俊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22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扁平电缆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