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前纵梁吸能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76012.4 | 申请日: | 201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02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宋永乐;杨金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9 | 代理人: | 黄洋;盖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前纵梁吸能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碰撞安全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前纵梁吸能结构。
背景技术
车在高速行驶时,若碰到障碍物,汽车瞬时的加速度变化及冲量相当大,如果车身的结构设计不够理想,车身前部不能很好的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那么车身将会被严重破坏,造成人员伤亡。在汽车碰撞事故中,车身结构性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车身安全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在发生碰撞时吸收冲击能量,保证必要的乘员生存空间,基于此点,车身结构设计并不是越牢固越好。车身前后部分结构具有适当的柔性,以使在发生前后碰撞时被撞毁变形而吸收能量,从安全性考虑是非常重要的。车身前部正面碰撞的安全结构措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做到有效利用车身前部的压溃变形以吸收碰撞能量,缓解碰撞加速度,减少动力总成对乘员舱的侵入量,保证乘员生存空间。
目前前纵梁吸能结构的设计并不能很好的满足车身前部对变形吸能的要求,碰撞安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利于变形吸能的前纵梁吸能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吸能结构,关键在于包括与前纵梁前端连接的吸能盒以及前纵梁前段梁体形成的若干凸筋和凹槽,所述凸筋和凹槽间隔布置,所述吸能盒沿车长方向的中心线与前纵梁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前纵梁前段形成的间隔布置的凸筋和凹槽,在碰撞时凸筋与凹槽段按照皱褶方式进行压溃,同时前纵梁中心与吸能盒中心在一条直线上,配合吸能盒可以更好的通过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并且可以避免碰撞时吸能盒与前纵梁连接处断裂。
所述凸筋沿前纵梁径向的横截面由前往后逐渐减小,所述凹槽沿前纵梁径向的横截面由前往后逐渐减小,这样可以更好的引导碰撞压溃传递的方向性。
所述前纵梁前段梁体呈开口朝向吸能盒的喇叭状。这样前纵梁前段沿车长方向会有变径,增加了前纵梁通过变形吸能的空间。
所述前纵梁由外板本体和成框型的内板本体焊接形成,方便加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前段梁体在水平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吸能结构,包括与前纵梁1前端连接的吸能盒2以及前纵梁1前段梁体形成的凸筋121和凹槽122,凸筋121和凹槽122间隔布置,吸能盒2沿车长方向的中心线与前纵梁1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进一步的,凸筋和凹槽可以有多组,并且凸筋沿前纵梁1径向的横截面由前往后逐渐减小,凹槽沿前纵梁1径向的横截面也是由前往后逐渐减小,这样可以更好的引导碰撞压溃传递的方向性。,前纵梁1前段梁体呈开口朝向吸能盒的喇叭状,如图2,这样前纵梁1前段梁体沿车长方向会有变径,增加了前纵梁1通过变形吸能的空间。前纵梁1由外板本体11和成框型的内板本体12焊接形成,方便加工。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前纵梁1前段形成的间隔布置的凸筋121和凹槽122,在碰撞时凸筋121与凹槽122段按照皱褶方式进行压溃,同时前纵梁1中心与吸能盒2中心在一条直线上,配合吸能盒2可以更好的通过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并且可以避免碰撞时吸能盒2与前纵梁1连接处断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60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