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力驱动智能刹车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76178.6 | 申请日: | 201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67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徐财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财源 |
主分类号: | B60T7/06 | 分类号: | B60T7/06;B60T13/7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1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力 驱动 智能 刹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用制动器,具体涉及一种电力驱动智能刹车系统。
背景技术
常见的刹车装置有“鼓式刹车”和“盘式刹车”二种型式,其中鼓式刹车是在车轮毂里面装设二个半圆型的刹车片,利用“杠杆原理”推动刹车片使刹车片与轮鼓内面接触而发生摩擦。盘式刹车是以刹车卡钳控制两片刹车片去夹住轮子上的刹车碟盘。在刹车片夹住碟盘时,其二者间会产生摩擦。鼓式刹车应用在汽车上面已经近一世纪的历史了,但是由于它的可靠性以及强大的制动力,使得鼓式刹车现今仍配置在许多车型上。鼓式刹车是藉由液压将装置于刹车鼓内之刹车片往外推,使刹车片与随着车轮转动的刹车鼓之内面发生摩擦,而产生刹车的效果。鼓式刹车的刹车鼓内面就是刹车装置产生刹车力矩的位置。在获得相同刹车力矩的情况下,鼓式刹车装置的刹车鼓的直径可以比盘式刹车的刹车盘还要小上许多。因此载重用的大型车辆为获取强大的制动力,只能够在轮圈的有限空间之中装置鼓式刹车。鼓式刹车的作用方式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刹车鼓内静止的刹车片,去摩擦随着车轮转动的刹车鼓,以产生摩擦力使车轮转动速度降低的刹车装置。在踩下刹车踏板时,脚的施力会使刹车总泵内的活塞将刹车油往前推去并在油路中产生压力。压力经由刹车油传送到每个车轮的刹车分泵活塞,刹车分泵的活塞再推动刹车片向外,使刹车片与刹车鼓的内面发生摩擦,并产生足够的摩擦力去降低车轮的转速,以达到刹车的目的。但鼓式刹车的刹车鼓在受热后直径会增大,而造成踩下刹车踏板的行程加大,容易发生刹车反应不如预期的情况。因此在驾驶采用鼓式刹车的车辆时,要尽量避免连续刹车造成刹车片因高温而产生热衰退现象。刹车系统反应较慢,刹车的踩踏力道较不易控制,不利于做高频率的刹车动作。构造复杂零件多,刹车间隙须做调整,使得维修不易。由于车辆的性能与行驶速度与日遽增,为增加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刹车的稳定性,盘式刹车已成为当前刹车系统的主流。由于盘式刹车的刹车盘暴露在空气中,使得盘式刹车有优良的散热性,当车辆在高速状态做急刹车或在短时间内多次刹车,刹车的性能较不易衰退,可以让车辆获得较佳的刹车效果,以增进车辆的安全性。盘式刹车是以静止的刹车盘片,夹住随着轮胎转动的刹车碟盘以产生摩擦力,使车轮转动速度降低的刹车装置。当踩下刹车踏板时,刹车总泵内的活塞会被推动,而在刹车油路中建立压力。压力经由刹车油传送到刹车卡钳上之刹车分泵的活塞,刹车分泵的活塞在受到压力后,会向外移动并推动刹车片去夹紧刹车盘,使得刹车片与刹车盘发生摩擦,以降低车轮转速,好让汽车减速或是停止。而盘式刹车因为没有鼓式刹车的自动煞紧作用,使盘式刹车的刹车力较鼓式刹车为低。盘式刹车的刹车片与刹车盘之间的摩擦面积较鼓式刹车的小,使刹车的力量也比较小。为改善上述盘式刹车的缺点,因此需较大的踩踏力量或是油压。因而必须使用直径较大的刹车盘,或是提高刹车系统的油压,以提高刹车的力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盘式刹车结构在踩踏时,需要较大的踩踏力量或是油压,必须使用直径较大的刹车盘,或是提高刹车系统的油压,以提高刹车的力量,从而给驾驶员的操作带来很大的不方便,在紧急状态下不能及时制动而给乘客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电力驱动智能刹车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力驱动智能刹车系统,包括油门踏板,ECU电控制单元,所述系统还包括设置于ECU电控制单元内的滚珠丝杆,与滚珠丝杆适配的电动马达;滚珠丝杆内的推杆一端与油门踏板铰接,另一段固定设置有活塞,该活塞与刹车泵内的摩擦片固定连接;所述油门踏板上还设置有冲程传感器。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电力驱动智能刹车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系统通过刹车活塞作用于摩擦片的液压力大小得到控制,制动力维持在必要的水平,从而将混合动力马达的刹车力回馈反作用降至最低,使驾驶者踩踏时更省力。
2、该系统机构简单,电动马达可以直接操控刹车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油门踏板1,ECU电控制单元2,滚珠丝杆3,电动马达4,活塞5,刹车泵6,冲程传感器7。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财源,未经徐财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61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污水处理池
- 下一篇:一种电镀废液的再生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