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下式背光源结构和底反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76792.2 | 申请日: | 201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31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杨东升;刘飞;那志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5/02;F21V17/00;F21V19/0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黄志华 |
地址: | 10001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下式 背光源 结构 反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源结构和底反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平板显示器(FPD,Flat Panel Display)技术中,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居于统治地位,而透射式LCD又是当前LCD技术的主流。由于LCD作为一种被动显示器件,本身并不发光,所以其显示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受为其提供光照的背光源所影响。一般来说,根据光源分布位置的不同,背光源可以分为侧入式背光源和直下式背光源两种。
目前,典型的侧入式背光源是由光源(比如可以为冷阴极萤光灯管(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或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导光板、反射片、扩散片、棱镜片组成的,其主要应用于中小尺寸LCD(比如电脑的液晶显示器),若应用于大尺寸LCD,其导光板的重量和成本将随着尺寸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其发光亮度较低和均匀性较差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而直下式背光源由于不需要导光板,因此其主要应用于大尺寸LCD(比如液晶电视等)。
直下式背光源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是由光源11(比如可以为CCFL或LED)、扩散板12、底反射片13、扩散片14、增亮膜15组成。其中,光源11布局于扩散板12和底反射片13构成的灯腔内,光源11发出的光照射到扩散板12后,部分光被反射到底反射片13,底反射片13再对光进行反射,从而经过一个足够的混光高度后光在灯腔内实现初步混光,进一步地,通过扩散片14将光线均匀分散,之后再进入水平放置且布有棱镜片微结构的增亮膜15中,将过于发散的光线汇聚到一定的可视角度内,这样便完成了由初始光源到最终出射面光源的过程。
为了使直下式背光源达到最优的混光效果,传统的做法是调整初始光源(比如LED点光源)的间距或者增大灯腔的高度来实现的。前者存在的缺陷在于需要增加LED点光源的布设密度从而会增大成本;后者存在的缺陷在于虽然增大灯腔高度可以保证足够的混光高度(一般而言,混光高度越高,混光的效果越好),然而同时也会增大直下式背光源结构的厚度,从而导致LCD的厚度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源结构,用以在避免成本增加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厚度较小的直下式背光源,进而保证LCD的厚度不增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底反射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直下式背光源结构,包括由发光体构成的光源阵列、扩散装置,还包括底反射装置,其中:底反射装置上布设有漫反射结构;光源阵列位于扩散装置之下、底反射装置之上;发光体的出光面位于发光体的侧面。
较佳地,光源阵列包含多个发光组,每个发光组包含两个发光体,所述两个发光体的出光面的朝向相反。
较佳地,任一发光组所包含的发光体的出光面所在平面垂直于与所述任一发光组相邻的至少一个发光组所包含的发光体的出光面所在平面。
较佳地,任一发光组所包含的发光体的出光面所在的平面垂直于与所述任一发光组相邻的所有发光组所包含的发光体的出光面所在的平面。
较佳地,所述每个发光组的两个发光体中,一个发光体的与出光面相反的面与另一个发光体的与出光面相反的面贴合在一起。
较佳地,该结构还包括背板和侧框架,其中,背板位于底反射装置下方;光源阵列、扩散装置、底反射装置和背板固定在所述侧框架中。
较佳地,所述扩散装置为扩散片。
较佳地,所述漫反射结构布设在相邻发光体之间。
一种底反射装置,所述底反射装置上布设有漫反射结构。
较佳地,所述漫反射结构为棱镜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方案通过发光体的光直接发射到底反射装置的漫反射结构上被散射并进行混光,相当于增大了发光体的光的发射角,从而可以减小了混光高度并减小了背光源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式背光源结构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底反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现有技术混光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光示意图;
图4为出光面朝向相反的两个发光体构成的发光组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67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