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载电子光纤升级装置、车载电子系统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78390.6 | 申请日: | 201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01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周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城 |
主分类号: | B60R16/023 | 分类号: | B60R16/023;B60R11/02;H04B10/12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贾振勇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电子 光纤 升级 装置 系统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载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电子光纤升级装置、车载电子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走进了家庭。目前汽车上装备的车载电子设备通常有CD机、收音机或喇叭等,汽车上还装备有与车载电子设备配套使用的车载显示屏。
但是,当驾驶者想在汽车上观看电视、用蓝牙免提接听电话、想用可视倒车轨迹、想了解车身关于安全行驶的数据情况或者想用导航装置进行路线导航等等这些原车载电子设备不具备的功能时,就必须改造车载电子设备,这样不仅要改动原车的线路,安装复杂,使得非专业人士无法独立操作,而且也使得车载电子设备报废,因此对车载电子设备升级的费用非常昂贵,给车主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电子光纤升级装置,旨在解决现在对车载电子设备进行升级存在费用昂贵及安装复杂的问题,并且让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更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载电子光纤升级装置,所述车载电子光纤升级装置通过光纤与车载电子设备连接,所述车载电子光纤升级装置包括:
为驾驶者提供各种使用功能的功能单元;
用于与驾驶者进行信息交互的交互单元;
可与车载电子设备连接的接口单元,对所述车载电子设备的音视频信号通道进行切换,使所述功能单元输出的音视频信号通过车载电子设备输出,与所述车载电子设备进行光纤信号交互传输;
用于根据所述车载电子设备和功能单元输出的视频信号进行显示的显示屏本体;
与所述显示屏本体连接的显示屏驱动模块;
与所述接口单元连接的光纤处理单元,对所述接口单元传输的光纤信号进行处理,并输出给所述显示屏本体显示光纤数据;
分别与所述功能单元、交互单元、光纤处理单元和接口单元连接的控制单元;以及
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和显示屏驱动模块连接,对所述控制单元的车载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并将所述车载数据通过显示屏本体显示的汽车总线接口。
上述结构中,所述功能单元包括导航模块、电视模块、蓝牙模块、辅助显示模块、碟片播放模块、光电处理模块、可视轨迹倒车模块、OSD图像处理模块、通信功能模块或MP5播放模块。
上述结构中,所述交互单元包括语音控制模块。
上述结构中,所述交互单元包括按键操作模块。
上述结构中,所述交互单元包括遥控操作模块。
上述结构中,所述交互单元包括触摸控制操作模块。
上述结构中,所述接口单元包括:
与所述车载电子设备连接的数据处理模块;
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和数据处理模块连接的通道切换模块,对车载电子设备的音视频信号通道进行切换,使所述功能单元输出的音视频信号通过车载电子设备输出;
一端通过光纤与所述车载电子设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光纤处理单元连接,与所述车载电子设备进行光纤信号交互传输的光纤接口。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电子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车载电子设备,还包括通过光纤与所述车载电子设备连接的如上所述的车载电子光纤升级装置。
上述结构中,所述车载电子设备包括CD机、收音机、音响、功放或喇叭。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车载电子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中,车载电子光纤升级装置通过光纤与车载电子设备连接,安装时,原车载电子设备保持不变,减少了升级费用,也保留了原车风格,更保证了原车载电子设备的运行可靠性,更有效地让车在行驶时更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电子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电子系统的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城,未经周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83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