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初期雨水收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78442.X | 申请日: | 201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15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温季;宰松梅;贾艳辉;孙浩;郭树龙;邓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张文祎;张晓霞 |
地址: | 45300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初期 雨水 收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雨水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初期雨水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了雨水的利用价值,开始探索雨水资源化利用,采用各种技术、设备和措施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控制和管理。日本的许多居民家中都安装了雨水收集装置,用雨水来浇花、洒水、洗车等。雨水利用在我国尚在初期阶段,正在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在工业、农业和生活中利用雨水越来越多。雨水径流污染属于非点源污染,具有突发性和非连续性。雨水污染的特点是: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含量高,随着径流的持续,污染物含量逐渐减小到相对稳定的浓度。因此,在对雨水的收集过程中,对初雨径流量进行弃流处理是十分心要的。所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对初期雨水进行弃流,成为雨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初期雨水弃流装置的设置,有利于弃除因空气污染和降雨汇水面的污染而水质较差的初期雨水,有利于后期洁净的雨水收集利用。目前,我国已有相关技术的开发,其中,
同济大学于2010年06月25日申请的“立式屋面雨水自动初期弃流装置”,申请号为201010213032.1,授权公告号:CN101886409A,该装置的雨水收集管与进水管相连,连通位置高于进水管出水口;进水管出水口固定安装有导杆装置;进水管所在空间与分离室之间安装有下部留有空隙的整流板,通过该下部空隙连通;在分离室内部,隔板端装有可以调整方向的可调分流隔板;机体侧部通过隔板分隔为弃流排水槽和弃流进水渠,弃流排水槽下部与排水管相通;弃流进水渠与弃流临时贮槽相通;机体下部为弃流临时贮槽,弃流临时贮槽左上角的固定导杆段安装有浮球装置。
重庆大学申请的“一种初期雨水弃流装置”,申请日2009-09-28,申请号:200910191015.X,授权公告号:CN101660319A。该装置主要由汇水室、弃流隔断、弃流通水管、水流控制机构、弃流前室、弃流后室、分流溢流堰、分流导流室、延时自动排空机构等构成。
上述装置存在结构复杂,安装不方便等弊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初期雨水收集装置,该装置安装方便,既可安装在墙体上,也可放置在地面上的,利于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初期雨水收集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包括上部的雨水过流箱和下部的集雨箱,
该雨水过流箱和集雨箱设有通口联通,该通口设有控制初期雨水径流量的联通控制装置;所述雨水过流箱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集雨箱底部设有排出阀。所述集雨箱储存降雨产生的初期径流,容积可根据所需收集的初期降雨产生的径流量确定,底部设有排出阀控制流量。其中,集雨箱的容积可根据所需收集的初期降雨产生的径流量确定,雨水过流箱仅为雨水过流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联通控制装置包括浮球室和浮球,所述浮球室对应通口设置在集雨箱的上部,该浮球室与集雨箱联通;所述浮球设置在浮球室内且与通口匹配,该通口的直径小于浮球直径。所述浮球室可以为多种材料形式。
进一步地,所述浮球室的侧壁由若干竖直的圆柱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浮球室通过螺栓固定设置在集雨箱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下部为储存初期降水径流的集雨箱,上部为雨水过流箱,通过浮球室和浮球控制上下两部分的联通。当降雨开始后,初期产生的径流进入雨水过流箱,通过浮球室进入到箱体下部分的初期降水集雨箱,集雨箱上部浮球室内安装的浮球会随着水箱内的水位上升而上升,最后堵住浮球室的通口,后期的雨水径流会沿着雨水流出口进入到雨水过流箱中加以利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初期雨水收集装置,该装置首先将初期雨水进行收集和储存,避免了降雨产生的初期径流中的污染物和其它杂物对后期收集雨水的污染。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以安装在地面和其它合适的地方,有利于推广应用。
3)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初雨径流收集,设备简单、安装使用方便,避免了初期径流中污染物和其它杂物对后期收集雨水的污染,减少后期雨水处理的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浮球室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844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