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碳罐气密性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83166.6 | 申请日: | 201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66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姚霁;陈方文;曾帅;朱宇;陈林曦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州舜泽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10 | 分类号: | G01M3/10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荣久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13 | 代理人: | 李志华 |
地址: | 545616 广西壮族自***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气密性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的检测装置,特别是一种汽车碳罐气密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碳罐需要进行通气能力和密封性能的检测,根据国家蒸发排放标准HJ/T 390-2007,汽车碳罐的气密性检测方法为:将碳罐的三个端口封闭,通入压力为14.0kpa的压缩空气,置于深度不大于100mm的清水中,保持30s,检查各连接处是否有气泡产生。
对碳罐的通气能力和密封性能的检测,目前尚未有专用的检测装置,大多采用人工检测,操作麻烦、效率低,检测精度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国家蒸发排放标准设计提供一种效率高、能确保检测精度的汽车碳罐气密性检测装置,以解决目前人工检测所存在的上述不足。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碳罐气密性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水箱、安装在水箱上部的工作箱、以及安装在工作箱内的充放气机构和升降机构,充放气机构和升降机构通过电磁阀与外部气路控制系统连通、并在气路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实现对碳罐的充放气和沉入水箱或升起的动作。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气缸、升降横杆、导柱和台架,台架横向固定在工作箱上部位置,升降气缸安装在台架上方,其活塞与台架下方的升降横杆连接,升降横杆两端的导孔套在固定于台架两端的导柱上,在升降气缸活塞的带动下升降横杆能沿导柱作上下升降运动。
所述充放气机构安装在升降横杆下方的工作台上,所述充放气机构包括双联气缸以及依次固定在通气口模块下部的充气通气口、密封封口和传感通气口,所述充气通气口与气路控制系统的气路连通,传感通气口与气路控制系统的气压传感电路和气压表连通;通气口模块与位于其上方的双联气缸活塞连接,在双联气缸活塞的带动下通气口模块连同充气通气口、密封封口和传感通气口能作上下升降运动;在工作台的下部、位于通气口模块正下方处设有安装待检测碳罐的碳罐座。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充气通气口、密封封口和传感通气口的口部设有用于压紧碳罐三个端口的密封圈,所述的充气通气口内部带有用作充气进口的气针。
所述安装充放气机构的工作台上设有供通气口模块上下升降运动的导轨。
所述水箱底部设有放水阀。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之一种汽车碳罐气密性检测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实用新型之一种汽车碳罐气密性检测装置设置有升降机构和充放气机构,碳罐的充放气及沉入水箱或升起均由气路控制系统控制,充气的压力和沉入水箱的时间严格按照国家蒸发排放标准而设定,检测质量保证,检测精度及合格率高。
2、本实用新型之一种汽车碳罐气密性检测装置设置可以根据需要同时设置多套充放气机构,检测效率高,例如安装4套,一次检测/4只碳罐,整个过程只需1分钟。
3、本实用新型之一种汽车碳罐气密性检测装置设置检测操作简便,维修方便,充气压力达标则“指示灯亮”,辨别方便、检测结果直观且明确。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之一种汽车碳罐气密性检测装置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之一种汽车碳罐气密性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之一种汽车碳罐气密性检测装置安装碳罐状态示意图;
图3图2之左视图;
图4图3之A部放大图;
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之一种汽车碳罐气密性检测装置安装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之一种汽车碳罐气密性检测装置气路原理图。
图1~图5中:
1—工作箱,2—台架,3—工作台,4—双联气缸,5—通气口模块,61—充气通气口,62—密封封口,63—传感通气口,7—水箱,8—放水阀,9—机架,10—升降气缸,11—指示灯,12—气压表,13—升降横杆,14—导柱, 15—碳罐座,16—碳罐,17—导轨。
图6中:
F0—主调压阀,QL—气路板,F1—电磁阀Ⅰ,F2—电磁阀Ⅱ, F3—电磁阀Ⅲ,F21—充气调压阀, G—升降气缸,,S1、S2、S3、S4—双联气缸,B—气压表,TG1、TG2、TG3、TG4—碳罐。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州舜泽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柳州舜泽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831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掺杂方法
- 下一篇:液晶显示器驱动电路及驱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