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曝气生物滤池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84918.0 | 申请日: | 2011-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71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孙伟;周雯雯;孙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嘉豪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010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滤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曝气生物滤池。
背景技术
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BAF)是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在生物反应器内装填高比表面积的颗粒填料,以提供微生物膜生长的载体,在滤料层下部提供曝气,空气与污水逆向或同向接触,污水中有机污染物与填料表面生物膜通过生化反应得到降解,填料同时起到物理过滤作用。曝气生物滤池集吸附、氧化及过滤于一体,通过周期性反冲洗,使生物膜得以更新。
目前,大多数污水处理企业采用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污水,上向流过滤与下向流过滤相反,上向流过滤维持在整个滤池高度上提供正压条件,可以更好的避免形成沟流或短流,从而避免通过形成沟流来影响过滤工艺而形成的气阱。但是,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滤层截留污物和生物膜的生长,必须对曝气生物滤池定期进行反冲洗。现有的曝气生物滤池的反冲洗装置是在曝气生物滤池上设置一反冲洗管道,但是这种反冲洗方式需水量比较大,对水资源的浪费比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曝气生物滤池,它结构简单,节约水资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曝气生物滤池,包括滤池池体、滤料层、承托层、布水系统、布气系统、反冲洗系统、出水系统和自控系统,所述反冲洗系统包括滤池池体底部设置的反冲洗排污管和气体脉冲进气管,该气体脉冲进气管通过单向阀与气体脉冲发生器连接;还包括设于滤料层上方的反冲洗水管。
所述布水系统包括所述承托层内均布的若干Γ形布水管,Γ形布水管的竖直段向下伸出承托层。
所述滤料层上方设有滤板,滤板内均布一端连通滤料层上部的滤头。
本实用新型的反冲洗系统采用了气体脉冲进气对滤料层进行迅速反复冲洗,利用脉冲冲洗一端时间,停止冲洗,沉淀一段时间,打开冲洗排污管,同时反冲洗水管从池顶进入净水,对滤料层进行清洗。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较少的用水达到冲洗对滤料层进行冲洗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布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滤池池体,2净水出水管,3溢流堰,4反冲洗水管,5滤板,6滤头,7滤料层,8布气系统,9气体脉冲发生器,10单向阀,11气体脉冲进气管,12反冲洗排污管,13污水进水管,14承托层,15Γ形布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曝气生物滤池包括滤池池体1、滤料层7、承托层14、布水系统、布气系统8、反冲洗系统、出水系统和自控系统(图中未示出)。
承托层14位于滤料层7下方,承托滤料层7。
布气系统8位于承托层14下方,为好氧微生物及兼性微生物提供足够的溶解氧。
布水系统包括滤池池体1底部设置的污水进水管13。
出水系统包括滤池池体1顶部设有的溢流堰3和将溢流净水引出的净水出水管2。
反冲洗系统包括滤池池体1底部设置的反冲洗排污管12和气体脉冲进气管11,该气体脉冲进气管11通过单向阀10与气体脉冲发生器9连接。池池体顶部设有位于料层上方的反冲洗水管4。
工作原理:
随着脉冲气体的进入滤池池体1底部,压力迅速增大,液体穿过滤料层7上升。两股脉冲气体间隙,压力迅速下降,液体穿过滤料层7下降。因此,随着液体的上升和下降,对滤料层7反复清洗和冲刷。停止冲洗,沉淀一段时间,使悬浮物沉入池底,打开冲洗排污管12,同时反冲洗水管4从池顶进入净水,对滤料层7进行清洗,并将悬浮物排出。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承托层14内均布的若干Γ形布水管15,Γ形布水管15的竖直段向下伸出承托层14进入滤池池体1底部的污水空间。Γ形布水管15因具有弯头,因此能够很好的水利性能和防堵效果。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滤料层7上方设有滤板5,滤板5内均布一端连通滤料层7上部的滤头6,将进水从滤料层7上部引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嘉豪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嘉豪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849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