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菌自清洁假发丝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88436.2 | 申请日: | 201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996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王依民;林佩洁;刘涛;郭东坡;吴超;王燕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M11/46 | 分类号: | D06M11/46;D01F6/54;D01F1/10;D06M101/28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汤蔚莉 |
地址: | 20162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清洁 假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造假发丝,具体来说是一种抗菌自清洁假发丝,属于化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专利、文献报道以及市售的合成假发丝主要有以下几种。聚氯乙烯(PVC)基纤维,如专利CN101285217A“PVC纤维及其制造方法”提供了一种聚氯乙烯基纤维,将含PVC的树脂与其他添加剂制得PVC组合物,再经后处理得到目标纤维。聚酯(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即PET为主)基纤维,如专利CN101173384A“PET仿真丝及其制造方法”提供了一种聚酯基纤维,先对PET进行改性再通过熔融纺丝制得目标纤维。聚丙烯腈(PAN)基纤维,如专利CN101037813A“一种用人发和蛋白腈纶纺制假发丝的制备方法”提供了一种聚丙烯腈基纤维,将人发与聚丙烯腈纺丝原液混合进行溶液纺丝制得目标纤维。蛋白质基纤维,如专利CN101597817A“一种人造毛发用胶原蛋白纤维的制备方法”提供了一种蛋白质基纤维,将胶原蛋白与聚乙烯醇共混再经湿法纺丝、后处理得到假发用蛋白纤维。尽管市面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假发丝,但是,这些用作假发丝的纤维都不具有防污功能,而且大多数纤维的抗菌及抗紫外线透射能力差强人意。
海藻(复合)纤维具有优异的特性——高吸湿性、透气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耐化学处理性等。海藻酸钠/聚丙烯腈共混纤维不仅具有聚丙烯腈纤维的弹性、蓬松性等优点,还具有吸湿性、透气性与肌肤亲和性等优点。
纳米二氧化钛是一种催化活性高、氧化能力强的无机纳米材料,在紫外线照射下,其表面有超亲水性,污物不易附着,具有良好的抗菌和自清洁性能。将其应用在发制品上,可赋予假发丝抗菌、自清洁和紫外防护等多种功能。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在假发丝表面沉积的纳米TiO2结构层,厚度均匀且易控制,表面均匀、致密。另外,使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在良好的真空条件下,基底温度不需要很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普通假发丝的清洁、抗菌、抗紫外线问题,提供一种抗菌自清洁假发丝,解决了假发的清洁、保养问题,提高了假发的抗菌及抗紫外线透射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菌自清洁假发丝,是表面附着有纳米TiO2颗粒的聚丙烯腈纤维,且所述的聚丙烯腈纤维内部均匀分散有海藻酸钠粉末。丙烯腈共聚物为常规工业聚丙烯腈聚合物;海藻酸钠是粉末状的,为工业级;所选用的靶材为二氧化钛靶,纳米TiO2是由直流磁控溅射沉积得到的,沉积形式为均匀分布的颗粒。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其中,如上所述的一种抗菌自清洁假发丝,所述的海藻酸钠粉末与所述的聚丙烯腈纤维的质量之比为1:3~20。
如上所述的一种抗菌自清洁假发丝,所述的海藻酸钠粉末的颗粒直径小于20μm。
如上所述的一种抗菌自清洁假发丝,所述的聚丙烯腈纤维的单丝纤度为65~100 dtex
如上所述的一种抗菌自清洁假发丝,所述的纳米TiO2的质量为聚丙烯腈纤维质量的0.2%~9%。
如上所述的一种抗菌自清洁假发丝,所述的纳米TiO2颗粒的直径为30~60nm。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菌自清洁假发丝,具有聚丙烯腈纤维的弹性、蓬松性等特性,还保持了纯海藻纤维的吸湿性、透气性与肌肤亲和性等优点,更重要的是具有自清洁功能,且抗菌能力、抗紫外线透射能力得到加强。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菌自清洁假发丝的构造示意图;
其中1是聚丙烯腈纤维 2是海藻酸钠粉末 3是纳米TiO2颗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附图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菌自清洁假发丝,是表面附着有纳米TiO2颗粒的聚丙烯腈纤维,且所述的聚丙烯腈纤维内部均匀分散有海藻酸钠粉末。丙烯腈共聚物为常规工业聚丙烯腈聚合物;海藻酸钠是粉末状的,为工业级;所选用的靶材为二氧化钛靶,纳米TiO2是由直流磁控溅射沉积得到的,沉积形式为均匀分布的颗粒。
其中,所述的海藻酸钠粉末与所述的聚丙烯腈纤维的质量之比为1:3~20。
所述的海藻酸钠粉末的颗粒直径小于20μm。
所述的聚丙烯腈纤维的单丝纤度为65~100dtex。
所述的纳米TiO2的质量为聚丙烯腈纤维质量的0.2%~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884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D06M 对纤维、纱、线、织物、羽毛或由这些材料制成的纤维制品进行D06类内其他类目所不包括的处理
D06M11-00 用无机物或其配合物处理纤维、纱、线、织物或这些材料制成的纤维制品;和机械处理相结合的处理,如丝光
D06M11-01 .用氢、水或重水;用金属氢化物或其配合物;用硼烷、二硼烷、硅烷、二硅烷、膦、二膦、、二、胂、二胂或它们的配合物
D06M11-07 .用卤素;用氢卤酸或其盐,用氧化物或卤素的含氧酸或其盐
D06M11-32 .用氧、臭氧、臭氧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或过化合物;从具有两性元素—氧键的阴离子衍生的盐
D06M11-51 .用硫、硒、碲、钋或其化合物
D06M11-58 .用氮或其化合物;如硝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