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磁化节油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88743.0 | 申请日: | 201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77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启海;张峰;张淼;耿润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启海;张峰;张淼 |
主分类号: | F02M27/04 | 分类号: | F02M2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韦庆文 |
地址: | 257026 山东省东营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磁化 节油 装置 | ||
所属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以汽、柴油作为燃料的内燃机、燃油锅炉等的磁化节油装置。
背景技术
应用磁化技术作为汽、柴油燃料内燃机或者燃油锅炉等领域的节油装置,已经有不少现有技术公开。比如中国专利CN00207545.8就公开了一种机动车节油器。该节油器由夹持在机动车进油管两侧、相互平行的条形磁钢组成。其缺点是该实用新型没有考虑到磁场对燃油作用的强度,只是燃油经过了一定强度的磁场而已。还有一些磁化节油技术是由两个圆形磁柱形成的过油间隙磁腔进行处理燃油,都是利用了磁体的平面磁场进行磁化处理,没有考虑到燃油过油量的细小变化,也没有考虑到磁体平面每个点的磁场强度是不尽相同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磁场利用不合理,磁场强度作用于燃油不一致,导致磁处理燃油不完全,燃油在短时间内恢复了原有形态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燃机磁化节油装置,弥补了这些缺陷。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两个矩形磁体边沿夹角的磁场形成的过油通道,过油通道的形状、大小、数量是根据过油量而定,达到合理处理燃油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内燃机磁化节油装置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磁化节油装置,其自上而下依次包括进油口7、上油室6、中部磁化室5、下油室8和出油口9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磁化室5内包括m个矩形磁体1组,其中的矩形磁体1的长边按照纵向布置;
所述的矩形磁体1组中的两个相邻的矩形磁体1朝向磁化室5中心的平面边缘相交形成夹角a;
连接上油室6和下油室8的过油通道3位于每两个相邻的矩形磁体1平面边缘相交形成夹角a处。
在具体实施中:
所述的每两个相邻矩形磁体1夹角a的磁端面可以分别由矩形磁体1的N极和N极、S极和S极或N极与S极所形成。
所述的矩形磁体1组数可以为1~10个,优选2个。
所述的矩形磁体1采用钕铁硼烧结而成然后镀镍、充磁。
所述的过油通道3的横截面积为0.2-2000mm2。
所述的两个相邻的矩形磁体1朝向磁化室5中心的平面边缘相交形成夹角a可以为大于0~小于90度,优选60度。
所述的矩形磁体1长×宽×厚度可以为4-500mm×4-300mm×4-300mm。
所述的每个矩形磁体1朝向磁化室5外侧的矩平面上装有磁路片2;
所述的磁路片2长宽与矩形磁体1长宽相同,厚度为0.2-10mm,磁路片由矽钢片或工业纯铁制成,形成闭合磁路,闭合磁路提高磁场强度10%以上。
所述的过油通道3的上端与上油室6连接处设置有导向磁体4;所述的每个导向磁体4朝向进油口7另一侧的端面装有磁路片,磁路片的直径与导向磁体4的直径相同,厚度为0.2-10mm。
燃油进入上油室后先经过导向磁4进行磁过滤,先预处理燃油,以免燃油中存在的铁屑堵塞过油通道,再进入过油通道进行处理。
所述的过油通道3的可以呈圆形、椭圆形、方形等各种形状。
该装置的壳体可以为铝合金铸造。在所述过油通道位于矩形磁体的夹角处,夹角可以是任意锐角,还包括三个矩形磁体排列夹角的过油通道。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特点,经多次测试证明,它具有以下突出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节油率在5%-33%之间。
2.本实用新型处理后的汽油、柴油可广泛应用于以汽、柴油作为燃料的内燃机、燃油锅炉等,
此外,由于内燃机的规格型号不同其节油率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节油率与内燃机的功率成正比,即功率越大节油率越高。本实用新型的磁化节油装置,参考了大量的实例,进行了各种磁化节油器之间的对比,为了验证其节油效果,本实用新型还自行开发了内燃机油耗自动计量无线传输分析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1个过油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1个过油通道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3个过油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3个过油通道结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启海;张峰;张淼,未经张启海;张峰;张淼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887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