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用电控P档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88969.0 | 申请日: | 201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239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金东 |
主分类号: | F16H61/22 | 分类号: | F16H61/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1300 浙江省永康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用电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停车用电控锁止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的交通工具,其节能减排、维修简单、驾驶容易等诸多优点,将逐步成为人们首选的主要交通工具。但目前的电动汽车停车时只能依据拉起手制动来实现场地停泊,只靠手制动实现车辆的场地停泊,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已受到使用者的质疑。利用电能源在减速箱上实现电控停车(P档)锁止机构,已成为众多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对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用电控P档机构,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电动车场地停车只依靠手制动,可靠性能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用电控P档机构,由齿轮轴(1)、锁止轮(2)、锁止爪(3)、支撑销轴(4)、松开信号开关(5)、箱体(6)、拉杆(7)、螺母(8)、动力电机(9)、轴套(10)、锁死信号开关(11)和P档信号开关(12)构成;
锁止爪(3)上有与锁止轮(2)的齿形相对应的齿,锁止轮(2)固定在减速器的齿轮轴(1)上;
锁止爪(3)上有腰形通孔,该通孔中设置有支撑销轴(4),支撑销轴(4)与锁止爪(3)的腰形通孔形成间隙配合,支撑销轴(4)固定安装在箱体(6)上;
锁止爪(3)和拉杆(7)固定在一起形成组合件,拉杆(7)中部设置于箱体(6) 孔内的轴套(10)中,拉杆(7)与轴套(10)形成间隙配合;
拉杆(7)上的螺杆部分和螺母(8)组成螺旋运动副,将螺母(8)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拉杆(7)的轴向移动;动力电机(9)固定在箱体(6)上,动力电机(9)的输出轴跟螺母(8)采用固定连接方式;
在箱体(6)上分别装有锁死信号开关(11)和松开信号开关(5),松开信号开关(5)和锁死信号开关(11)设置于锁止爪(3)的移动位置处;P档信号开关(12)装在汽车挂档杆处。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用电控P档机构,加装到减速箱后,满足电动汽车场地停泊(挂P档)时利用电控锁死减速箱,即使手制动不用也能实现完全止动;在P档之外的其它工况则利用电控松开锁死机构,实现正常运转。因此,成为名符其实的电控P档减速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锁止轮与锁止爪啮合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锁止轮与锁止爪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齿轮轴1,锁止轮2,锁止爪3,支撑销轴4,松开信号开关5,箱体6,拉杆7,螺母8,动力电机9,轴套10,锁死信号开关11,P档信号开关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用最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参阅图1-图2,1、电动汽车用电控P档机构,其特征在于,由齿轮轴(1)、锁止轮(2)、锁止爪(3)、支撑销轴(4)、松开信号开关(5)、箱体(6)、拉杆(7)、螺母(8)、动力电机(9)、轴套(10)、锁死信号开关(11)和P档信号开关(12)构成;
锁止爪(3)上有与锁止轮(2)的齿形相对应的齿,锁止轮(2)固定在减速 器的齿轮轴(1)上;
锁止爪(3)上有腰形通孔,该通孔中设置有支撑销轴(4),支撑销轴(4)与锁止爪(3)的腰形通孔形成间隙配合,支撑销轴(4)固定安装在箱体(6)上;
锁止爪(3)和拉杆(7)固定在一起形成组合件,拉杆(7)中部设置于箱体(6)孔内的轴套(10)中,拉杆(7)与轴套(10)形成间隙配合;
拉杆(7)上的螺杆部分和螺母(8)组成螺旋运动副,将螺母(8)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拉杆(7)的轴向移动;动力电机(9)固定在箱体(6)上,动力电机(9)的输出轴跟螺母(8)采用固定连接方式;
在箱体(6)上分别装有锁死信号开关(11)和松开信号开关(5),松开信号开关(5)和锁死信号开关(11)设置于锁止爪(3)的移动位置处;P档信号开关(12)装在汽车挂档杆处。
本专利结构的工作原理为:
1、当汽车挂档杆进入P档时,P档信号开关发出“P档”状态指令,动力电机转动,带动螺母旋转,锁止爪在拉杆7的推动下向左移动,直至锁死,此时锁死信号开关发出信号指示动力电机停转,此时锁止轮和锁止爪的齿相互啮合,锁止轮不能转动,其上的齿轮轴也不能转动,车辆进入P档锁止状态。如图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金东,未经李金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889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工温泉系统
- 下一篇:一种基于ARM构架的网络车用智能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