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升流式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微絮凝除磷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90069.X | 申请日: | 201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716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李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宗伟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 37202 | 代理人: | 于涛 |
地址: | 2642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升流式 硝化 生物 滤池 絮凝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工程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通过对传统生物滤池除磷方式的改进,能够优化除磷药剂、药剂量和投加方式,提高滤池除磷的效率并节约药剂投加、动力消耗所带来的运行成本的升流式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微絮凝除磷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生物滤池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生物膜污水处理技术,它具有有负荷高、占地面积小,基建投资省、耗能低等优点,十分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生物滤池并不具备传统生物除磷工艺所必须的厌氧和好氧交替的工作环境,也不具备泥回流的条件,因此除磷效能并不理想。为提高除磷效果,目前通常采用前置或后置的混凝沉淀工艺来强化生物滤池的除磷效能,这些传统工艺虽然能够使污水中的磷得以去除,但是延长了污水厂工艺的流程,增加了投资成本,同时也削弱了生物滤池占地小的固有优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能够优化除磷药剂、药剂量和投加方式,提高滤池除磷的效率并节约药剂投加、动力消耗所带来的运行成本的升流式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微絮凝除磷装置。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
一种升流式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微絮凝除磷装置,设有滤池、调节池、加药器、工艺曝气及反冲洗器,其特征在于工艺曝气及反冲洗器与滤池相连接,调节池与滤池相连接,滤池内自下而上设有配水层、承托层、滤料层以及清水层,滤池由相连接的C/N柱和DN柱构成。
本实用新型中滤池中C/N柱下方设有的曝气管道采用单孔膜曝气器进行曝气,保证布气均匀的同时避免原水中的SS堵塞曝气头的孔口。
本实用新型中滤池内的承托层由均匀的鹅卵石组成,鹅卵石粒径为11-14mm。
本实用新型中滤池内的滤料层由粒径为3-4mm的陶粒组成,该陶粒的堆积密度为1.4-1.9g/cm3,孔隙率为大于等于50%,比表面积大于等于2×104cm2/g。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基于生物滤池过滤截留除磷、滤池微絮凝化学除磷和微生物生长摄磷等原理,在保证出水TP达标的前提下,具有简化工艺流程,节省占地面积,降低工程实际运行成本等显著的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调节池1、加药器2、工艺曝气及反冲洗器3、配水层4、承托层5、滤料层6、清水层7, C/N柱8、DN柱9、曝气管道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升流式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微絮凝除磷装置,设有滤池、调节池1、加药器2、工艺曝气及反冲洗器3,其特征在于工艺曝气及反冲洗器3与滤池相连接,调节池1与滤池相连接,滤池内自下而上设有配水层4、承托层5、滤料层6以及清水层7,滤池由相连接的C/N柱8和DN柱9构成,本实用新型中滤池中C/N柱8下方设有的曝气管道10采用单孔膜曝气器进行曝气,保证布气均匀的同时避免原水中的SS堵塞曝气头的孔口,滤池内的承托层5由均匀的鹅卵石组成,鹅卵石粒径为11-14mm,滤池内的滤料层6由粒径为3-4mm的陶粒组成,该陶粒的堆积密度为1.4-1.9g/cm3,孔隙率为大于等于50%,比表面积大于等于2×104cm2/g。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C/N柱8内,水气流混合后自下而上通过生物滤料层,在流经滤池生物填料区也即滤料层6后,原水中的大部分非溶解性磷物质和少量溶解性磷物质通过被去除,处理后的出水通过连接管道进入DN柱9,与此同时,加药器2同时运行,将除磷药剂一并打入连接管中,最终利用DN柱9内部所提供的微絮凝环境实现除磷的目的,处理后的水由出水管排除系统,升流式“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微絮凝除磷装置运行一段时间后,截留的SS和生物膜厚度增加,需要进行反冲洗,此时关闭工艺进水管,开启反冲洗系统,通过气流的紊动作用对滤层进行松动,再开启反冲洗进水管,让反冲洗的气水混合进入滤层后,对承托层5和滤料层6进行进一步松动冲洗,最后关闭反冲洗进气装置,保持反冲洗进水管开启,让进入的反冲洗清水对滤层进行漂洗,整个反冲洗过程冲刷脱落的生物膜和SS由上部反冲洗排水管排除。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技术方案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宗伟,未经李宗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00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