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效节能的内燃机多级叶片式消声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90324.0 | 申请日: | 201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236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薛彬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薛彬山 |
主分类号: | F01N5/04 | 分类号: | F01N5/04;F01N1/18;F01N1/08;F01N1/06;F01D1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123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节能 内燃机 多级 叶片 消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机消声器,具体涉及一种高效节能的内燃机多级叶片式消声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内燃机消声器按消声原理与结构可分为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阻抗复合型消声器三类。
1. 抗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是在内部通过管道、隔板等部件组成扩张室、共振室等各种消声单元时,声波在传播时发生反射和干涉,降低声能量达到消声目的。
2. 阻性消声器:是在内部排气通过的管道周围填充吸声材料来吸收声能量达到消声目的的消声器。
3. 阻抗复合型消声器:是分别用抗性消声单元和吸声材料组合构成的消声器,它具有抗性、阻性消声器的共同特点。对低、中、高频噪声都有很好的消声效果。
现有技术缺点有:
1. 综合上述三种消声器,现有内燃机消声器的消声效果与排气阻力成正比,即消声效果越好对排气的阻力越大,阻力增大发动机的能耗增大,使消声效果与排气阻力无法兼顾;
2. 无法克服的这部分排气阻力不能得到利用,全部在消声过程中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节能的内燃机多级叶片式消声器。本实用新型有以下积极效果:
1. 消声效果好;
2. 消声器内没有复杂的阻性消声结构,对排气阻力较小;
3. 将无法避免的那部分排气阻力转换成电能,达到节能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效节能的内燃机多级叶片式消声器,它包括进气管1,进气管1接在内消声筒2底部,内消声筒2顶端封闭,内消声筒2的中上部开有许多消声孔6,外消声筒3套于内消声筒2外部,外消声筒3顶部一侧接排气管9,内消声筒2内部有三级叶片4,叶片4固定在叶片轴5上,叶片轴5依次穿过内消声筒2、外消声筒3、轴承7并与安装在外消声筒3上端的发电机8连接,轴承7安装在外消声筒上端。
所述的叶片4由耐高温的轻质材料制成,且叶片上面涂有吸音涂料。
所述的轴承7可以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起支撑叶片轴5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内燃机的废气从消声器的进气管1进入,首先通过消声筒里的三级叶片4,叶片4在废气惯性的推动下转动,通过叶片轴5传递给发电机8,产生电能,气流通过每一级叶片4时,由涂在叶片4上的吸音涂料吸收部分噪声,并且叶片4将气流分割成多股小气流,这样依次通过三级叶片后气流强度减小,达到第一步的消声效果;气流再通过内消声筒2中上部的消声孔6流向外消声筒3内腔,气流经过消声孔6后噪声的频率增高,频谱中的可听成分减少,达到第二步消声效果;从消声孔6出来的气流与外消声筒3内壁碰撞后反射,反射回来的气流与从消声孔6出去的气流进行干涉,这样在内消声筒2的外壁和外消声筒3的内壁之间形成一个消声区,达到第三步消声效果,最后气流通过排气管9排出。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有益效果有:
1. 经过三步消声,本实用新型可以达到较好的消声效果;
2. 消声器内没有复杂的阻性消声结构,对排气阻力较小;
3. 充分利用废气惯性推动叶片带动发电机,将不可避免的部分排气阻力转化为电能存储起来,达到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气流流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参见图1,一种高效节能的内燃机多级叶片式消声器,它包括进气管1,进气管1接在内消声筒2底部,内消声筒2顶端封闭,内消声筒2的中上部开有许多消声孔6,外消声筒3套于内消声筒2外部,外消声筒3顶部一侧接排气管9,内消声筒2内部有三级叶片4,叶片4固定在叶片轴5上,叶片轴5依次穿过内消声筒2、外消声筒3、轴承7并与安装在外消声筒3上端的发电机8连接,轴承7安装在外消声筒上端。
所述的叶片4由耐高温的轻质材料制成,且叶片上面涂有吸音涂料。
所述的轴承7可以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起支撑叶片轴5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薛彬山,未经薛彬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03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