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燃机冷凝管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90641.2 | 申请日: | 201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50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张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常瑞天力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11/04 | 分类号: | F01P11/04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何学成 |
地址: | 21313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冷凝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的内燃机冷凝管。
背景技术
目前内燃机的冷凝器使用铜管,它采用等径光面铜管进行初步散热,这种冷凝器中冷凝管由冷却水来进行吸收热,进行热交换。工作时其管内、外壁的温度是有差异的,由于等径光管内冷却水在流动时呈现层流状态,易结垢;而热气态制冷剂遇到冷凝管后将形成一层液态膜吸附在管外表面;二者均阻碍热传导的进行。为了提高热交换效率,人们千方百计地增加传热面积。为此有人提出一种超细径、瘦高齿系列高效传热内螺纹铜管用于空调与制冷器的冷凝器。
超细径、瘦高齿、内螺纹管增加了热交换面,提高了热传导效率。但它与现有的等径光铜管一样存在如下的缺陷:其一,易结水垢,并因其细径内螺纹、瘦高齿更易结垢,不易清除,而结垢后降低了冷凝效果;其二,因细径瘦高齿内螺纹,增加铜管壁厚,加大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增强散热效果的内燃机冷凝管。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内燃机冷凝管,包括冷凝管本体,冷凝管本体的内圆周壁面上间隔设置多个翘起的冷却片,这些冷却片呈螺旋状排列。
所述冷却片的厚度为1-5mm,宽度为2-6mm,高度为4-10mm。
冷凝管本体为波纹管。
冷凝管本体包括呈半圆的第一管体以及呈半圆的第二管体,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拼合后通过卡箍抱紧,在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设有密封垫。
所述卡箍包括具有开口的箍体,箍体在其开口处设有连接板,在箍体的内表面设有包围环形凸起与外翻边的凹槽,在箍体的两个轴向端面上均设有翻折边,在翻折边的内侧壁至外侧壁的方向由内向外地形成多个凹口。
采用了上述方案,通过这些排列成螺旋状的冷却片,能够增强管内流体介质流动方向的变化和介质分子运动的不规则性,使流体介质形成旋转涡流,减少平流层,提高换热系数,这样即可增强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卡箍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0为冷凝管本体,11为冷却片,20为卡箍,21为箍体,22为连接板,23为凹槽,24为翻折边,25为凹口。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内燃机冷凝管,包括冷凝管本体10,冷凝管本体10为波纹管,这样可以增加冷凝管外表面的散热面积,为冷凝管本体的外表面的热交换提高效率。冷凝管本体10包括呈半圆的第一管体以及呈半圆的第二管体,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拼合后通过卡箍20抱紧,在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设有密封垫。冷凝管本体由两个半圆的管体组成,是为了方便在冷凝管体内设置冷却片。冷凝管本体的内圆周壁面上间隔设置多个翘起的冷却片11,这些冷却片呈螺旋状排列,冷却片是以焊接的形式固定在第一管体的内壁面上的。通过这些排列成螺旋状的冷却片,能够增强管内流体介质流动方向的变化和介质分子运动的不规则性,使流体介质形成旋转涡流,减少平流层,提高换热系数,这样即可增强散热效果。冷却片的厚度为1-5mm,宽度为2-6mm,高度为4-10mm。
图2示意出了卡箍的结构,该卡箍20包括具有开口的箍体21,箍体21在其开口处设有连接板22,连接板22上开有通孔,当箍体21包围环形凸起与外翻边后,用螺钉穿过连接板22上的通孔后与螺母进行连接,将开口的开度缩小,这样可以使箍体21抱紧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使两者的结合面紧密地贴合。在箍体21的内表面设有包围环形凸起与外翻边的凹槽23,该凹槽23的成型可以是通过铸造或机械加工方式。在箍体的两个轴向端面上均设有翻折边24,翻折边24是从箍体21的凹槽23的内侧向外侧翻折成型,其成型后与箍体21的轴向平行。在翻折边的内侧壁至外侧壁的方向由内向外地形成多个凹口25,凹口25是从翻折边的内侧壁面向外侧壁面冲压成型的,因此,在翻折边的外壁面上形成凸起的结构,采用这样的结构,不但没有使翻折边的强度降低,而且还有助于使卡箍整体的韧性得以保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常瑞天力动力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常瑞天力动力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06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