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光电器件上的尾纤插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91705.0 | 申请日: | 201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932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赵洁;童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电信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2 | 分类号: | G02B6/42;G02B6/3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刘付兴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光电 器件 尾纤插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电器件,尤其是光电器件上使用的尾纤插针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本领域所制作的光电器件产品,要实现激光器光电芯片到外部光纤中的传输或者从外部光纤完成到探测器光电芯片的传输,需要使用光纤组件,光纤组件的结构主要由陶瓷件(ZrO2)、金属件、光纤、光纤保护套以及光纤连接器组成。参见图1a、图1b、图2a和图2b所示,其中,金属件11内放置陶瓷件的孔段1A直径1a大于放置光纤13孔段1C的直径1c。陶瓷件11采用过盈配合的方法,将陶瓷件11压配至金属件12内孔的底部,光纤13采用粘胶14胶粘的方法,先将压配好陶瓷件11的金属件12内孔注入胶,然后再将光纤13穿入金属件12的内孔直达陶瓷件11底面。
由于光纤的紧套材料本身为塑料材质,该材质本身就具有高温热收缩的特性,由此制作而成的光纤组件在高温或者高低温共同作用下,光纤13的紧套材料就会产生收缩现象,因光纤13紧套材料与粘胶14的粘接强度大于粘胶14与金属件12内孔的粘接强度,当光纤13的紧套材料热收缩力增大到超过粘胶14与金属件12内孔的粘力时,光纤13的紧套材料就会带着粘胶14从金属件12的内孔中脱离出来,造成脱胶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光电器件上的尾纤插针结构,当光纤的紧套材料热胀冷缩时,不会发生脱胶现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光电器件上的尾纤插针结构,包括光纤组件,光纤组件的金属件内部开设有贯通的内孔,内孔由配合陶瓷件的陶瓷件孔段和配合光纤的光纤孔段组成,金属件、陶瓷件与光纤之间通过胶进行粘接,所述光纤孔段包括第一光纤孔段和第二光纤孔段,且第一光纤孔段大于第二光纤孔段直径。
所述光纤 为单模光纤或多模光纤。
所述陶瓷件与光纤的连接处设有胶段。
所述光纤组件为直光纤组件或斜光纤组件。
本实用新型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光纤组件中的金属件的内孔设计为直径大小不同的多节式圆柱形结构。当连接陶瓷件、金属件和光纤之间的空隙经过注入粘胶的形式,固化连接后,粘胶形成与孔径相似的粗细不同的台阶形状,即先粗后细的形态。即使光纤的紧套材料在高温或者高低温作用下发生热收缩,但由于粘胶已形成先粗后细的台阶形状,具有了定位阻隔功能,光纤无法从粗端进入细端,有效地防止脱胶现象。另外,光纤组件在制作过程中,陶瓷件与光纤衔接一端留出胶段,增大了粘胶的面积和用胶量,增加了光纤与陶瓷件连接处粘胶的强度,进一步起到了防止光纤脱胶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直光纤组件中的金属件结构示意图;
图1b为现有直光纤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a为现有的斜光纤组中的金属件结构示意图;
图2b为现有的斜光纤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尾纤插针结构直光纤组件中的金属件结示意构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尾纤插针结构的直光纤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尾纤插针结构的斜光纤组件的金属件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尾纤插针结构的斜光纤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a、图3b、图4a和图4b,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光电器件上的尾纤插针结构,一种用于光电器件上的尾纤插针结构,包括光纤组件,光纤23可为单模光纤或多模光纤,本实用新型的光纤组件可为直光纤组件(参见图3a和图3b),也适用于斜光纤组件(参见图4a和图4b),直光纤组件和斜光纤组件的区别仅在于金属件22开设内孔时,斜光纤组件的内孔略有一定角度的倾斜,具体区别请参见图3a和图4a。光纤组件的金属件22的内部开设有贯通的内孔,该内孔由配合陶瓷件的陶瓷件孔段2A和配合光纤的光纤孔段组成,该光纤孔段又包括第一光纤孔段2B和第二光纤孔段2C。第一光纤孔段2B直径2b又大于第二光纤孔段2C直径2c。金属件22与光纤23的连接处设有粘胶24,金属件22、陶瓷件21与光纤23之间通过注入粘胶24进行粘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电信器件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电信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17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