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缸夹紧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93477.0 | 申请日: | 2011-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701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涛;程龙;王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三一精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3/00 | 分类号: | B23Q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开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114 | 代理人: | 竺明 |
地址: | 20141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夹紧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床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油缸夹紧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的高速发展,对于机床行业机床母机的加工性能、重载荷、精度等越来越高。这也就对机床上移动部件的夹紧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各机床厂家生产的龙门机床在加工工件时,横梁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加工工件精度,这就要求我们设计出一种结构简单紧凑、夹持稳定可靠、易于操作、安全、无泄露、经济实用的夹紧机构。
现有技术中夹紧机构大体分为三种形式,一是采用手工夹紧采用杠杆原理,但操作不变,夹紧力也有限;二是油压夹紧油压松开原理,但易出现泄露现象导致失压,横梁稳定性难以保障,如果万一断电,液压油难以提供,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三是碟簧夹紧,油压松开的原理,但结构还不够完善、合理、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缸夹紧机构,简单紧凑、夹持稳定可靠、节能、易于操作、安全、无泄露、经济实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油缸夹紧机构,安装于机床横梁与立柱上;其包括,油缸,嵌设于机床横梁凹槽内,包括,缸体,嵌设于机床横梁凹槽内,缸体上端面上开设一中心通孔以及一与缸体腔体连通的通孔,通孔内设油压接口;缸体底部设端盖;活塞及活塞杆,设置于缸体内,呈十字形;活塞杆前端部自缸体上端面中心通孔伸出缸体;活塞杆内沿轴向设回油通道;活塞杆上部设一台阶;第一滑套,套设于活塞杆上部,置于活塞上,第一滑套与活塞上端面存在一间隙,形成第一油室;第一油室还通过一通道与活塞杆内的回油通道连通;第二滑套,套设于活塞杆上部,坐落于活塞杆上部台阶上;第二滑套轴向开有凹槽,该凹槽及第二滑套上端面与缸体上端面内壁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油室,对应凹槽处的活塞杆上还设连通凹槽与活塞杆内的回油通道的连接通道;碟簧,套设于活塞杆下部,碟簧上下端面分别抵靠活塞和缸体底部端盖;镶条,设置于机床立柱导轨面下部平台;导轨压块,其一端下部开设与镶条配合的凹槽,另一端固定于机床横梁上;支撑杆,垂直设置于导轨压块上;压板,套设于支撑杆上部,形成杠杆结构;压板一端的下端面抵靠于机床立柱导轨面的一凸块;压板另一端的下端面设第一调整垫,该调整垫与油缸活塞杆前端部抵靠、接触。
进一步,所述的压板上开设一供支撑杆穿设的凹槽,支撑杆穿设于该凹槽中,并在支撑杆安装两个调整垫圈作为支撑点,用锁紧螺母和丝堵锁紧于凹槽中,以此通过杠杆原理将立柱进行压紧。
所述的压板下端面的第一调整垫与活塞杆接触的一面为球面。
所述的锁紧螺母与压板凹槽底部的两个调整垫圈分别为球面垫圈和锥面垫圈。
所述的支撑杆下部设一台阶,该台阶与导轨压块之间设第二调整垫。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压板抵靠于机床立柱导轨面凸块的一端的接触面为曲面。
所述的第一调整垫通过拉钉与压板连接。
第一、第二滑套之间留有间隙,对应该间隙的缸体侧壁上开设通气孔。
本实用新型夹紧机构,采用油缸镶嵌在横梁上,碟簧通过自身的变形压在端盖上,推着活塞杆从而带动两个滑套将两个油室的液压油从油压接口挤压回去,并且推动第一调整垫,带动压板,通过杠杆原理,从而进行压紧立柱,镶条镶嵌在导轨压块和立柱导轨面之间作为导向进行移动,确保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采用双油室,大大缩短了油压松开时间,也提高油压卸载能力,从而提高机床的加工效率和承载能力。
2.活塞杆端面为平面,调整垫与活塞杆端面接触面为球面,当压板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这样既保证了有效的接触面积,球面垫圈更换也极为方便,并且可以相应调整高度。
3.支撑杆上安装锥面垫圈和球面垫圈为支撑点,有效地保证了接触面积。
4.压板与导轨接触面设计为曲面,避免当压板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产生局部内应力过大而导致压板断裂。
5.支撑杆下方安装调整垫,便于调整安装高度及碟簧夹紧力大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三一精机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三一精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34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