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膜堆交换液相氨氮回收利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93780.0 | 申请日: | 2011-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71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伟东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宋永丽 |
地址: | 25002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交换 液相氨氮 回收 利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装置,是一种高效膜堆交换液相氨氮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氨氮回收装置主要用于化工、石油及造纸等领域,是对这些领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进行综合处理后,回收污水中的氨氮,将其重新利用,同时对污水中的挥发酚、悬浮物及油等进行处理,并达到回用要求。已有的氨氮回收装置大多数采用气相回收,这种回收装置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因此,近两年本领域公开了一种液相氨氮回收装置,虽然液相氨氮回收装置比气相氨氮回收装置有明显的优点,但是,这种已公开的装置仍存在不足:交换吸收率较低,能耗较高,并且经过处理后的水的氨氮含量一般在12-15mg/L左右,较难达到高标准的环保要求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膜堆交换液相氨氮回收利用装置,使它解决公知技术的不足,采用膜堆交换使氨氮回收率高,并使处理后的水达到中水回用的标准。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高效膜堆交换液相氨氮回收利用装置,包括第一氧化装置,第一氧化装置通过管道与除油器连接,除油器通过管道分别与第一多介质过滤罐和第二多介质过滤罐连接,第一多介质过滤罐和第二多介质过滤罐通过管道分别与高级氧化装置连接,高级氧化装置通过管道与反渗透装置连接,反渗透装置通过管道与膜堆交换装置连接,膜堆交换装置一路产出氨氮产品、另一路为中水。膜堆交换装置与富集回收液脱水、蒸发、干燥、装袋装置连接,富集回收液脱水、蒸发、干燥、装袋装置处理后产出硫酸铵产品及中水。反渗透装置通过管道与第二氧化装置连接,第二氧化装置通过管道与第一过滤器连接,第一过滤器通过管道与膜堆交换装置连接。第一过滤器通过管道与第二过滤器连接,第二过滤器通过管道与膜堆交换装置连接。第一氧化装置通过管道与缓存罐连接。第一氧化装置为两个,每个第一氧化装置均通过管道与除油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整个氨氮回收装置是在全封闭状态下完成的,整个处理过程无二次污泥,能够使氨氮含量在3000-5000mg/L的污水经过处理后,水中氨氮含量低于5mg/L,氨氮的回收率极高,由于采用膜堆并联或串联交换,能使交换吸收率达到98%的较高水平,并且中水回用标准达到较高指标。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对污水中的COD、硫化物、挥发酚、悬浮物及油质均能够全部处理掉;节省能耗达35%左右。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1是第一氧化装置,第一氧化装置1通过管道与除油器2连接,除油器2通过管道分别与第一多介质过滤罐3和第二多介质过滤罐4连接,第一多介质过滤罐3和第二多介质过滤罐4通过管道分别与高级氧化装置5连接,高级氧化装置5通过管道与反渗透装置6连接,反渗透装置6通过管道与膜堆交换装置10连接,膜堆交换装置10一路产出氨氮产品、另一路为中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述装置能够实现对于普通污水的处理,且效果完全达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优点。当污水中杂质特别多、水质特别脏时,或需要更高指标的中水及更高的氨氮回收率时,本实用新型可以在反渗透装置6之后通过管道与第二氧化装置7连接,第二氧化装置7通过管道与第一过滤器8连接,第一过滤器8通过管道与膜堆交换装置10连接。
本实用新型为使污水中的残余杂质进入膜堆交换装置10前进一步滤掉,以延长膜组件的使用寿命,使第一过滤器8通过管道与第二过滤器9连接,第二过滤器9通过管道与膜堆交换装置10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为了减少进入第一氧化装置中的管道中水量不足时,或产生负压,提供的方案是:第一氧化装置1通过管道与缓存罐12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氧化装置1还可以设计为两个,每个第一氧化装置6均通过管道与除油器2连接,能够进一步使水达到极性化,抑制细菌等。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中,缓存罐12用于避免管道在供污水时,易产生水量不足或负压,影响整个装置更好的运行,使用时,将污水置入缓存罐12内,污水再由缓存罐12进入第一氧化装置1,缓存罐12内的污水采用循环泵提高污水进入第一氧化装置1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氧化装置1和第二氧化装置7的结构为第200420053226X号专利公开的结构,高级氧化装置5的结构为2003200537638号专利公开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伟东,未经李伟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37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