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六类非屏蔽数据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94538.5 | 申请日: | 201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255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蔡如意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港特恩驰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17 | 分类号: | H01B7/17;H01B7/3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562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六类非 屏蔽 数据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据电缆,特别是一种抗串扰性能的超六类非屏蔽数据电缆。
背景技术
目前5类6类数据电缆广泛应用于以太网10/100/1000BASE-T综合布线系统中,但是即使这样任然满足不了数据通信的需求,而随着IEEE802.3an 10GBASE-T标准的颁布,10G布线技术终于走下了讲坛,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考虑并启用。但是由于10G10GBASE-T系统的要求太高,对线缆本身的性能要求也是非常的苛刻。
目前市场上的普通6类数据电缆不能满足10GBASE-T系统的要求,若把普通六类用于10GBASE-T系统中,系统将不能发挥其功能,会因为的串扰或者数据包的丢失而导致数据不能正常传输,系统不稳定,影响整个网络的质量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普通的六类数据电缆的串扰和回波损耗等电气性能只能被测试到250MHZ,一但频率超过250MHZ,串扰和回波损耗的性能指标就会急剧下降,信躁比恶化,导致信号间的干扰加大,不能正常传输信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高频状态下仍能保证数据正常传输的抗串扰超六类非屏蔽数据电缆。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六类非屏蔽数据电缆,包括对绞线和对绞线外的外护套,在电缆的中心设置有截面为“十”字状高密度聚乙烯填充物,所述填充物具有突出的边缘,相邻边缘与填充物的骨架构成的腔体将对绞线分隔。
为方便剥护套,所述外护套内侧设置有撕裂绳。
利用架填充有效地提升电缆串扰的性能。填充物以高密度聚乙烯为原材料,该材料介电强度高且具有非常好的韧性,当对绞线和填充物一起成缆的时候,填充物将对绞线有效地间隔,且被边缘和填充物的骨架构成的腔体牢牢的包在其间,这样可以大大减弱了线对间的电磁耦合干扰,能大幅度的提升串扰的性能。填充物的边缘部分,还增加了线对到外壁间的距离,这样也有效的减少了线缆本身对周围线缆的干扰。
本实用新型电缆不改变普通六类非屏蔽数据的生产流程,也没有降低其生产效率,有效的减弱了电磁耦合的干扰,能使得信号的频率由250MHZ提升到550MHZ,大大提升了数据电缆的传输速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一种超六类非屏蔽数据电缆,在电缆的中心设置有截面为“十”字状高密度聚乙烯填充物103,所述填充物103具有突出的边缘104,相邻边缘104与填充物103的骨架105构成的腔体将对绞线101分隔。
填充物103的尺寸为5.0x0.5x2.4mm(宽度x厚度x边缘宽度),利用填充物103在四对对绞线101数之间,将对绞线101包在骨架105之间,用以增加线对间的距离和线对之间的绝缘性,有效的减弱了电磁耦合的干扰。这样,信号可以正常的传输,即使频率达到500MHZ也可以保证。
另外,填充物103可以提升电缆本身的传输性能,可以减少该电缆对周围电缆的信号干扰,有效的提升电缆串扰的性能。
成缆后,外护套102通过挤出机挤出在成缆线上,同时将撕裂绳106设置在外护套内侧。
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港特恩驰电缆有限公司,未经张家港特恩驰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45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实心绝缘填充式电缆
- 下一篇:六类高阻燃环保数据电缆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