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轨道车辆侧墙立柱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95764.5 | 申请日: | 201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83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赵士忠;王学亮;王宝金;田爱琴;丁叁叁;周建;马云双;龚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17/08 | 分类号: | B61D1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23 | 代理人: | 曲艳 |
地址: | 26611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 车辆 立柱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侧墙立柱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在轨道车辆的侧墙上开有盲窗的侧墙立柱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较大普及和推广,人们不仅重视速度与舒适度,同时也对车辆的外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轨道车辆多是采用明窗结构,使得车辆的外观线条不流畅,视觉效果差。现在在轨道车辆中也采用了盲窗结构,它可使车辆的外观线条流畅,提高车辆的整体外观视觉效果,但为了满足盲窗结构及车体整体强度和刚度的设计要求,需要提供可满足设计要求的侧墙立柱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应用在开有盲窗的侧墙上,而且可以保证车辆的强度和刚度,并可提高车辆整体外观视觉效果的轨道车辆侧墙立柱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轨道车辆侧墙立柱结构,所述立柱的截面为变截面盆形结构,所述立柱上在与车体侧墙盲窗的上横梁和下横梁的焊接固定点之间的截面厚度小于位于所述固定点上下两端的截面厚度,在两个所述焊接固定点处各开有与所述上横梁和下横梁配合的结构缺口。
进一步,在所述立柱上的两个结构缺口处分别设有局部补强板,所述局部补强板为槽型结构,形状与所述结构缺口一致,所述局部补强板焊接固定于所述立柱内,与所述立柱形成半箱形结构。
进一步,在所述局部补强板上焊接有将其顶部两侧连接起来的补强封板。
进一步,在所述立柱上设有多个用于车辆内装需要的T形孔。
进一步,在所述立柱上设有至少一条工艺凹筋。
进一步,在所述立柱上设有至少一个应力释放缺口。
综上内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轨道车辆侧墙立柱结构,可应用在采用盲窗结构的地铁车辆的侧墙上,由于立柱采用了变截面结构形式,并在侧墙立柱的相应位置上设置了局部补强等结构,不但满足了用户对车辆外观线条流畅,视觉效果舒适的要求,也保证了车辆整体在强度和刚度方面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局部补强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6的C向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补强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8的D向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侧墙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8所示,立柱1,第一结构缺口2,第二结构缺口3,局部补强板4,补强封板5,T形孔6,工艺凹筋7,应力释放缺口8,车门9,门立柱10,侧墙墙板11,侧墙上边梁12,侧墙下边梁13,窗口骨架14,上横梁15,下横梁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一种轨道车辆侧墙立柱结构,应用在采用盲窗结构的地铁车辆的侧墙上。
如图8所示,车辆的侧墙包括车门9、门立柱10、侧墙墙板11、侧墙上边梁12、侧墙下边梁13、立柱1,盲窗(图中未示出)及窗口骨架14。门立柱10位于车门9的两侧,起支撑固定作用,两个门立柱10之间为侧墙墙板11,侧墙墙板11的上边沿为侧墙上边梁12,侧墙上边梁12与车顶边梁(图中未示出)焊接在一起,侧墙墙板11的下边沿为侧墙下边梁13,侧墙下边梁13与底架边梁(图中未示出)焊接在一起。
盲窗具有上横梁15和下横梁16,立柱1位于盲窗的两侧,两个立柱1和上横梁15及下横梁16共同组成盲窗的窗口骨架14。立柱1与上横梁15、下横梁16及侧墙墙板11均焊接固定连接,立柱1同时对整个侧墙墙板11起支撑固定的作用,立柱1的上端焊接固定于侧墙上边梁12,立柱1的下端焊接固定于侧墙下边梁13。
如图3所示,为保证车辆的整体强度和刚度,立柱1的横截面采用盆形结构,与侧墙墙板点焊焊接后,形成箱型结构。
如图1至3所示,为保证侧墙墙板11焊接后的外观平整度,在立柱1需要与盲窗上横梁15焊接固定的固定点处开有一个第一结构缺口2,在立柱1需要与盲窗下横梁16焊接固定的固定点处开有另一个第二结构缺口3,上横梁15和下横梁16分别插入相对应的第一结构缺口2和第二结构缺口3中焊接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57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