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含藻污水快速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99808.1 | 申请日: | 201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69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何宝;高扬;杨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 32228 | 代理人: | 赵臻淞 |
地址: | 21408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 快速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含藻污水的快速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湖泊富营养化,蓝藻等藻类大量爆发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实践证明,在蓝藻大规模爆发的情况下,直接打捞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通常通过在含藻污水中添加适当的絮凝剂,吸附污物微粒,在微粒间“架桥”,从而促进污水中悬浮的藻类微粒集聚变大,或形成絮团,加快粒子的聚沉,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但是目前的藻水的快速处理设备普遍是建造固定的藻水分离站与絮凝池,实践表明,建造藻水分离站不仅费时费力,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处理蓝藻有一定的滞后性,达不到应急处置的目的;而大多数现有藻水处置设备在加药环节无法满足合理的水里停留时间,从而影响絮凝效果,严重影响后续处理;若要保证絮凝效果,则需增加絮凝剂投加量,而絮凝剂多数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投加过多会造成出水有机物污染,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藻水的快速处理设备,处理效率较差,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机动性优的含藻污水快速处理装置,从而提高了藻水絮凝与处理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含藻污水快速处理装置,包括三级水处理装置及相应的控制设备组成,第一级预处理装置为在吸藻泵前部设置聚集装置与藻类吸头;第二级藻水絮凝浓缩装置由加药装置与絮凝装置组成,第三级为藻泥脱水装置;上述各级装置通过管路相互连接。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整套装置安装在船体上。
所述第三级的藻泥脱水装置采用带式压滤机。
所述絮凝装置包括依次串联排列的一级混合罐、二级反应罐与三级絮凝罐,各级罐体之间由管路连接实现连通。
所述一级混合罐与二级反应罐结构相同,在罐体上设置有下部通路与上部通路,顶部设置有搅拌电机,电机输出轴连接的搅拌轴上设置两对桨叶,上部桨叶位于上部通路的水平高度,下部桨叶位于下部通路的水平高度,在罐体底部设置有放泄阀。
所述一级混合罐的上部通路与二级反应罐的下部通路相连通,二级反应罐的上部通路输出连通至三级絮凝罐的下部通路;三级絮凝罐的顶部中央的搅拌电机输出轴上连接有一对上部桨叶,位于罐体上部通路的水平高度,在罐体底部设置放泄阀。
本实用新型的藻水处理设备可移动性强、灵活性高,不仅可以布置于河岸上,而且可以布置于藻水处理船,方便的在船上进行现场作业;全套工艺耗能低、连续运行无二次污染、藻饼产量大,相比于固定式藻水分离站不仅减少了蓝藻大规模收集、转运和处置所需的时间,达到现场快速应急处理的目的,并且有效提高了絮凝效率,提高了蓝藻的处理量和处理效率,处理成本也大大降低,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除藻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絮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含藻污水快速处理装置设置有三级水处理构筑物,由吸藻泵70、加药装置80、絮凝装置、带式压滤机60等及相应的控制设备组成,上述装置通过管路相互连接。
第一级:含藻污水预处理。采用本申请人申请的专利“200720044250.0---蓝藻收集用聚集装置”公开的聚集装置40与“200720043621.3---蓝藻收集用吸头” 公开的蓝藻吸头50作为预处理设备,对蓝藻进行收集与吸入,上述装置的使用,可以防止一些粗大的悬浮物如树枝等随藻水一起被泵吸入,避免其对后续水处理构筑物的影响。
第二级:藻水絮凝浓缩。此阶段的基本要求是使絮凝剂迅速而均匀的分散在含藻污水中,并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小絮体,生成絮凝;此时需要较强的搅拌强度来克服分子间的斥力使其絮凝和网捕,但如果搅拌强度过大,则会使已形成的絮体破碎,并造成絮凝颗粒不易沉降,影响处理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机械搅拌的絮凝装置,通过控制不同的搅拌速度及较小的水力扰动达到最优的絮凝效果。并且由于足够的水力停留时间絮凝效果显著提高,保证了下一级构筑物的去除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98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反清洗自动控制式的反渗透净水机
- 下一篇:微生物自动活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