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海绵发泡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00351.1 | 申请日: | 201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978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梁如意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州市柳江联丰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4/58 | 分类号: | B29C44/58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集智专利商标事务所 45102 | 代理人: | 黄有斯 |
地址: | 545100 广西壮族自***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绵 发泡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绵成型生产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安装海绵发泡的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海绵发泡工艺方法包含有如下步骤:将发泡材料注入打开的海绵成型模具的型腔内,关闭并锁合海绵成型模具的上模和下模,让发泡材料在海绵成型模具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受热发泡;再将海绵成型模具的上模和下模打开,取出成型了的海绵产品。在这种海绵发泡工艺方法中,海绵发泡模具的典型结构如“聚氨酯发泡成型模具及模腔制造方法”(授权公告号:CN101537684A,授权公告日:2009年9月23日),这种海绵发泡模具由两个模体通过铰链连接构成,在这两个模体之间设有锁合装置。用这种海绵发泡模具并采用上述海绵发泡工艺方法所生产的海绵材料,经常发生海棉产品存在表面缺失的缺陷,这种缺陷的产生其原因是海绵发泡模具的模腔内的空气排放不完全,即模腔内的空气并没有能从模具设置的排气口完全排出所造成。在某些形状特殊,而且又不能在发泡产品的特定外表面存在排气口所造成的表面缺陷的产品,用这种方法和这种海绵发泡模具就无法生产这种产品,本申请人在这种工艺和这种海绵发泡模具上曾经作了长期和大量的试验,仍无法解决成型海绵表面存在气泡的问题,而在多工位多品种的连续生产线中,很难避免每一个产品在不允许设排气孔的表面不出现表面凹陷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绵发泡模具,采用这种海绵发泡模具配合其使用方法可以解决海绵发泡工艺中海绵成型模具中的空气在海绵发泡时排除困难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种海绵发泡模具,包括有前模体和后模体,所述前模体与所述后模体之间通过铰链连接;在所述前模体与所述后模体之间装有模体锁合装置,所述前模体与所述后模体内均设有加热水腔;所述后模体通过铰接轴与一个支座相连接;所述铰链设在所述前模体的一个侧面,所述前模体的下面装有支撑轮。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海绵发泡模具在使用时,当海绵发泡模具内的发泡剂在海绵发泡模具内受热发泡时,通过转动本海绵发泡模具,可以使海绵发泡模具内的气体在发泡过程中从排气孔完全排出,从而解决海绵产品表面因此而产生表面凹坑缺陷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左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所示的海绵发泡模具有海绵发泡模具由支座1,铰链2,铰接轴3,前模体4,前模体水管接口5,后模体水管接口6、后模体7、模体锁合装置8和支撑轮9构成。其中前模体4和后模体7内均设有加热水腔,前模体4在多处设有排气孔,前模体4的上面设有连通前模体4内加热水腔的前模体水管接口5,后模体7上也设有连通后模体7内加热水腔的后模体水管接口6,前模体4与后模体7之间通过其右侧边所设置的铰链2连接,前模体4与后模体7之间的模体锁合装置8由装在前模体4左侧通孔内的一根带手柄的螺栓和设在后模体7上相应位置的螺纹孔构成,后模体7通过两侧焊接的铰接轴3与支座1连接,前模体4的下面装有支撑轮9。
本海绵发泡模具在使用时,当由前模体4和后模体7围成的海绵发泡模具模腔内的发泡剂在受热发泡时,通过转动本海绵发泡模具,可以使海绵发泡模具模腔内的气体在发泡过程中设置在不同位置的排气孔完全排出,从而解决海绵产品表面因此而产生表面凹坑缺陷的问题。当海绵发泡成型后,转动模体锁合装置8,让前模体4转动打开,可以取出成型了的海绵,并对模腔内进行清理和安装海绵骨架,前模体4下面的支撑轮9可以使前模体4和后模体7相连接的铰链2减少受力,以避免前模体4和后模体7的接合精度下降而影响产品质量,另外在打开了前模体4时,也可以使前模体4和后模体7保持面向操作者的稳定状态,防止前模体4和后模体7绕铰接轴3转动以影响开模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州市柳江联丰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柳州市柳江联丰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003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