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动态称重传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00721.1 | 申请日: | 201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65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宋永生;丁幼亮;周广东;李爱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G19/03 | 分类号: | G01G19/03;G01G3/12;G01B11/1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118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动态 称重 传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称重传感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动态称重传感装置。
背景技术
动态称重系统目前是国际科研领域的前沿课题,世界各国都很注重动态称重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就开始对汽车动态称重系统进行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从目前市场上已经成功应用的动态称重系统来看,汽车动态称重系统根据原理主要有:压电式、电容式、秤台式、剪切梁式和弯板式等几种,其中以弯板式和压电式的应用最为广泛。
其中,压电式动态称重系统为利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原理而工作,由于为非绝缘体,对电信号干扰很大,而且易于受潮;同时,其工作性能不稳定,结构的耐久性较差。而弯板式动态称重系统利用应变传感器对金属板的底部应变进行测量,由系统的应变输出计算得到动态重量值,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系能稳定、耐久性好等优点。由于传统的弯板式动态称重系统采用的应变传感器为电阻式应变片,容易受到电磁干扰而产生信号失真、长期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漂移和徐变等,无法满足动态称重的要求。目前部分学者和研究人员采用光纤光栅作为应变传感器用来测试弯板底部的应变,虽然精度高、耐久性好、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但是光纤光栅无法实现分布式应变测量,应变输出的精度有限,若通过密集布置光纤光栅传感器,则造价较高,无法广泛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精确测量行驶中的车辆重量的动态称重传感器。
技术方案:
一种车辆动态称重传感装置,包括长宽比大于2:1的长方形载荷板,在所述载荷板下表面间隔刻有多条凹槽,载荷板的下表面设置有与凹槽相垂直的整根通长的分布式光纤,所述分布式光纤两端分别为入射端和出射端;载荷板下表面设置的测试区敷设有将分布式光纤包裹住的高强度粘合剂,分布式光纤的测试段分布于测试区内,分布式光纤的非测试段位于载荷板的两端。
所述的凹槽可以是横向刻在载荷板的下表面,也可以是纵向刻在载荷板的下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现方式,所述分布式光纤来回设置在载荷板的下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实现方式,所述的凹槽横向刻在载荷板的下表面,所述分布式光纤沿载荷板的下表面纵向中线单根设置;所述分布式光纤两端的入射端和出射端分别位于载荷板的两端。
所述分布式光纤与凹槽的垂直角度偏差≤5°。
所述凹槽的间距5cm—20cm,深度1 cm—2.5 cm,宽度1 cm—3 cm,所述的非测试区宽度≥5 cm。
所述的高强度粘合剂可以采用聚酯胶、环氧树脂胶等。
为了便于分布式光纤的敷设和提高安装精度,可以在凹槽中填充柔性填充材料,例如发泡聚乙烯等。柔性填充材料密实填充于凹槽中并与载荷板下表面找平,这样分布式光纤在敷设时就不易变形错位。
本实用新型在安装时,将载荷板下表面朝下安装,载荷板上表面与路面平齐。本实用新型是利用设置于载荷板底部的分布式光纤获得车辆经过时弯板底部中心线应变输出或全场应变输出,由车重与板底应变输出和行车速度乘积之间的线性关系,测得车辆行驶时的重量。将荷载板底面加工成横向带凹槽的型式,增加车辆经过时的板底的相对变形,放大粘贴在底部的分布式光纤的应变,满足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精度的需要。将分布式光纤采用高强度粘合剂粘贴于载荷板下表面,可以保证光纤与载荷板之间无相对滑移。
根据经典板壳力学:当长板的场边边界条件对称且长宽比 时,如不考虑奇点效应,则在无限长板远离端部的区域内,荷载在板内产生的应变只与荷载大小有关,而与荷载的作用位置及分布形式无关。根据该原理,当车辆匀速通过传感器时:
(1)当只能得到长边中心线上的应变输出时,传感器动态应变输出仅仅与总荷载和速度有关,与荷载的长度和分布无关。当弯板传感器长度足够,轮载位置距弯板端部距离足够,轮载以匀速v通过弯板传感器时,动态称重公式为:
P=S·v/So (1)
式中,P—车轮的荷载,v—车辆行驶的速度,S—传感器动态应变输出,S0—常数,可通过现场标定得到。
(2)当可得到全场分布式应变输出时,传感器动态应变输出仅仅与总荷载有关,而与荷载的长度、分布以及车辆的行驶速度无关。当弯板传感器长度足够,轮载位置距弯板端部距离足够,动态称重公式为:
P=S/ S0 (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007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