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磁热经络按摩保健带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01877.1 | 申请日: | 201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44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房英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房英才 |
主分类号: | A61F7/08 | 分类号: | A61F7/08;A61H23/02;A61N2/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74 | 代理人: | 尹怀勤 |
地址: | 152300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 经络 按摩 保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健按摩器具,具体是指具有发热、按摩功能的保健带。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忙于工作,大多数人疏于锻炼,再加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及坐姿,腰部疾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中年人,甚至是年轻人,鉴于此,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宣称具有远红外治疗功能或者是按摩穴位功能的产品,这类产品大都只均有单一功能,对人体的保健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加热、磁疗及震动按摩功能的电磁热经络按摩保健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为:一种电磁热经络按摩保健带,包括功能部,及设于功能部两端的束带,束带的末端设有相互配合的粘接体;所述功能部内设有夹层,夹层内设有碳纤维发热片及医用磁纤维,所述碳纤维发热片通过设于束带外表面上的电池供电;在功能部的内表面上还设有两个电极贴片,与每一电极贴片相连接的电源线在束带或功能部内汇合后形成电源组线后引出,电源组线的末端设有插头,所述插头与外接的数码经络治疗仪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电源组线在束带内汇合,然后自束带内引出。
进一步,在束带的外表面上设有电池容纳袋,所述电源组线自位于电池容纳袋内的束带内引出。
进一步,所述碳纤维发热片上设有连接线,并从电池容纳袋内的束带内引出,最后通过连接线末端的接头与电池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电池上设有开关,用于控制打开或关闭发热功能及温度的高低。
采用上述结构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利用电磁热技术产生低频仿生电流,直接作用于人体, 并通过人体经络系统作用于全身,进而达到局部与全身的调节与治疗作用。低频仿生电流作用于人体体表穴位能直接刺激抑制交感神经,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供给和营养,提高组织的活力,加速代谢废物和炎性物质的外排,达到消炎、消肿、高能量的电流能引起掩盖效应。本实用新型通过皮层干扰和闸门机制产生及时止痛作用,同时,通过体液循环可以激发血清中类吗啡样物质一内啡肽含量的增加,从而产生持续的镇痛作用;本实用新型还可以缓解疲劳和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及瘫痪。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电磁热经络按摩保健带,包括功能部1,及设于功能部两端的束带2,束带2的末端设有相互配合的粘接体21;所述功能部1内设有夹层,夹层内设有市售的碳纤维发热片及医用磁纤维,所述碳纤维发热片通过设于束带2外表面上的电池3供电;在功能部1的内表面上还设有两个电极贴片4,与每一电极贴片4相连接的电源线在束带内汇合后形成电源组线5后引出,电源组线5的末端设有插头6,所述插头6与外接的数码经络治疗仪7相连接,所述数码经络治疗仪7为市售产品,与本实用新型配合使用,达到保健按摩的效果。
在束带2的外表面上设有电池容纳袋8,所述电源组线5自位于电池容纳袋8内的束带内引出。
所述碳纤维发热片上设有连接线,并从电池容纳袋8内的束带内引出,最后通过连接线末端的接头9与电池3相连接。
所述电池3上设有开关31,用于控制打开或关闭发热功能及温度的高低。
本实用新型是根据物理学、仿生学、生物电学、传统中医经络学原理结合大量临床实践,采用现代微电子技术研制开发的最新一代保健精品。它不仅具有针灸、捶击、按摩、火罐、推拿、刮痧、瘦身等多种功能,还具有独一无二的免疫调节功能,并且独创性地研制出常温红外频谱电极,使保健作用更加深入,功力更加深厚,效果更加美妙。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发明创造,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发明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房英才,未经房英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018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