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移动控压烟气互换防灶口倒烟抽油烟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01931.2 | 申请日: | 2011-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712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吴修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修军 |
主分类号: | F24C15/20 | 分类号: | F24C15/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821 ***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烟气 互换 防灶口倒烟 抽油烟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抽油烟机属于厨房设备,主要涉及以柴煤为热源的农村地区用户,用于防治室内阴天因气压低而造成灶口倒烟现象。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抽油烟机均以抽油烟为主,其通过管道将油烟送到室外,此种抽油烟机对以电、气为热源的灶具非常适用。然而目前生活在农村非楼区的人们,主要以柴源为热源,在使用传统的抽油烟机炒菜、做饭时,灶口往往会发生倒烟致使不能正常炒菜做饭。
发明内容:
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传统的抽油烟机在农村应用的局限性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控压烟气互换防灶口倒烟抽油烟机,该抽油烟机不仅结构简单,而且非常适合农村以柴煤为热源的居民使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主要由一台带电容的电机、吸气蜗壳、吸烟蜗壳、吸气大叶轮、吸烟小叶轮、带自动开关的连接口、带控制进气量开关的自动开关连接口、可移动吸烟口、气管、与墙面固定控制吸烟口高低调节支架、电线、开关、出烟管、出气口等部分组成。
在带箱体式结构容器的隔离板上,安装一台带电容电机,电机两端延长轴上带有进气大叶轮和吸烟小叶轮。电机安在带有进气大叶轮的一端,外面由带有自动开关连接口的吸气蜗壳包容,吸气蜗壳上的 带自动开关连接口与箱体连接。吸烟小叶轮则安装在隔离板的另一侧,由带自动开关连接口的吸烟蜗壳包容,吸烟蜗壳上的自动开关连接口通过箱体与气管连接,气管的另一端与带有与墙面固定控制吸烟口高低调节支架与移动吸烟口连接。在吸烟蜗壳侧面有出烟管,通过隔离板、箱体与带自动开关的连接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一台电机工作,同时带动吸气大叶轮和吸烟小叶轮,使油烟送出与吸气增压同时进行,并且可以人为控制进气量的大小,防止因气压低灶口倒烟的问题的出现。而且主机箱体与吸油烟口分离,安装方便。吸油烟口可以高低调节,以确保尽量吸尽油烟,并且清洗容易,非常适合农村非楼区以柴煤为热源的居民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移动控压烟气互换防灶口倒烟抽油烟机总体配装示意图:
图中件号说明:
1、带电容电机、2、吸气蜗壳、3、吸烟蜗壳、4、吸气大叶轮、5、吸烟小叶轮、6、带自动开关连接口、7、带控制进气量开关的自动开关连接口、8、移动吸烟口、9、气管、10、与墙面固定控制吸烟口高低调节支架、11、电线、12、开关、13、箱体、14、隔离板、15、出气管、16、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移动控压互换防灶口倒烟抽油烟机包括在带中间的隔离板14、箱体13、式结构容器内的隔离板14、上安有一台带有电容的电机1、两端延长轴上带有吸气大叶轮4、和吸烟小叶轮5、配置同转吸气大叶轮4、结构和工作原理与吸气小叶轮5、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反,带电容电机1安在带有吸气大叶轮4的一端,外面有带有带自动开关连接口6、吸气蜗壳2包容。吸气蜗壳的带有开关的自动连接口6与箱体13连接,在吸气蜗壳2侧面有一出气16与带有控制进气量开关的自动开关连接口7通过箱体13连接。另一吸烟小叶轮5在隔离板14的另一面,由气管9和吸烟蜗壳包容。吸烟蜗壳3、气管9通过箱体13与墙面固定控制吸烟口高低调节支架10的移动吸烟口8连接,吸烟蜗壳3侧面出烟管15通过隔离板14和箱体13与带有自动开关连接口6相连接。
使用时电流通过开关12,顺电线11到达带电容电机1,带电容电机工作,同时带动吸气大叶轮4和吸烟小叶轮5、油烟通过移动吸烟口8、通过吸烟蜗壳3顺出烟管15排出,同时空气通过带自动开关连接口6进入吸气蜗壳通过侧面出气口16到达带控制进气量开关的自动开关连接口7,进入室内达到油烟与空气及时交换。由于吸气大叶轮,进入室内空气多,室内空气增大,多余空气压力顺灶口经烟道排出室外,达到油烟和柴煤燃烧时产生的有毒气同时排出室外,阴天室内气压低,通过带控制进气量开关的自动开关连接的开关,人为增大室内气压,使灶口不倒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修军,未经吴修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019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