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摩擦轮传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03353.6 | 申请日: | 2011-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233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苗庆华;谭化杰;宋晴;郑璐;罗刘敏;常春花;王红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昌许继停车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6/12 | 分类号: | E04H6/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610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摩擦 传动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立体停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摩擦轮传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停车难成为困扰人们的一个难题。立体停车设备为解决这个难题应运而生,并为人们广泛接受。智能仓储式立体停车设备以其空间利用率高,存取简便,噪音小等特点受到用户欢迎。目前仓储式立体停车设备种类繁多,主要分为梳齿交换式、车板交换式等等。但这些仓储式立体车库在交换方式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交换过程较为复杂:存车时,须将车辆通过搬运器搬运至车位,将车放置在车位后,搬运器再退回车位;取车时,须将搬运器搬运至车位,搬运器将车辆取回,然后再退回车位,这使得存取车时间较长。辊道式立体车库搬运器的出现使搬运器和车位的交换变得简单、快速;目前已投入使用的辊道式立体停车设备中,在搬运器与车位间进行车辆交换的关键技术上多采用两台电机同时驱动,即搬运器上的辊道驱动电机和车位上的辊道驱动电机同时运行,因此对两台电机的同步要求的比较严,结构复杂,传动过程中的磨损率较高;此外,两台电机驱动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停车设备的成本,而且也增加了对能源的消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摩擦轮传动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的降低传动部件的磨损和节省能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摩擦轮传动系统,包括驱动轴、链条、支撑架、摩擦轮、轴承、短轴和链轮;所述的支撑架固定在车位搬运器边梁上;所述的轴承安装在支撑架的两侧,短轴的两端安装在支撑架两侧的轴承中;摩擦轮安装短轴上靠近支撑架的一侧上;所述的链轮包括第一个链轮和第二个链轮,第一个链轮安装在短轴上靠近支撑架的另一侧,与摩擦轮的安装位置错开,所述的第二个链轮安装在驱动轴上,该第二个链轮与第一个链轮之间通过链条进行传动;所述的驱动轴由电机带动进行正反转驱动。
本方案采用设置在短轴上的摩擦轮驱动辊道,从而减少了一台驱动辊道的电机,有效的节省了辊道式立体停车设备的成本及每次停车时电机的能源消耗,结构简单,经济耐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新型摩擦轮传动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所示的新型摩擦轮传动系统示意图可知,本实用型的新型摩擦轮传动系统包括驱动轴1、链条2、支撑架3、摩擦轮5、轴承6、短轴7和链轮4;支撑架3固定在车位搬运器边梁上,将整个传动系统与搬运器连接起来,并且也能使整个传动系统与车位摩擦轮可靠的贴合和分离。轴承6安装在支撑架3的两侧,短轴7的两端安装在支撑架3两侧的轴承6中。摩擦轮5安装在短轴7上靠近支撑架3的一侧。所述的链轮4包括第一个链轮和第二个链轮,第一个链轮安装在短轴7上靠近支撑架3的另一侧,与摩擦轮5的安装位置错开,所述的第二个链轮安装在驱动轴1上,两个链轮之间通过链条2进行传动;所述的驱动轴1由电机带动进行正反转驱动。为了获得更好的传动效果,可以在短轴7上设置隔套8,摩擦轮5、链轮4和支撑架3间均由隔套隔开。
在本方案中,由于摩擦轮5和第一个链轮安装在同一短轴7上,实现了第二个链轮和摩擦轮5的同轴转动;第一个链轮固定在驱动轴1上,传递驱动力;第一个链轮通过链条2带动第二个链轮;当有存取车辆指令发出,检测装置检测完和左边的或者是和右边的车位交换车辆;驱动轴1在电机的带动下做符合指令要求的正转或者反转,第一个链轮通过链条2把第二个链轮带动,第二个链轮把驱动力传递给摩擦轮5;摩擦轮5再通过摩擦力驱动车位上摩擦轮,从而驱动车位辊道运动,实现车辆的存取,实现了原本需要两个电机才能够完成的存取车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相对于两台电机驱动的方式具有如下优点:(1)采用摩擦轮传动,磨损较少,可大幅度降低企业成本;(2)传动效率高,节省电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3)易于维护护理,提高车库的使用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昌许继停车系统有限公司,未经许昌许继停车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0335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