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锻钢钩尾框弯曲模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13960.0 | 申请日: | 201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52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高森林;徐岳强;邱海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南工锻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37/18;B21D11/10;B21D11/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400 江苏省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锻钢钩尾框 弯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货车锻钢钩尾框制造工艺技术,是锻钢钩尾框制造工艺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装置。
背景技术
锻钢钩尾框是铁路车辆连接装置中的一个U形部件见图6,和车钩、缓冲器等配件组合成车钩缓冲装置,直接完成车辆之间纵向力的传递。过去铁路车辆上使用的钩尾框一直是铸钢件,由于铸钢件难免存在气孔、夹杂、缩松等缺陷,强度很难提高。现采用高强度的合金钢轧材,通过锻、压加工然后弯曲成型,使钩尾框材料形成全纤维组织,其内在缺陷比铸钢件大大减少,综合机械性能提高,其强度和使用寿命可成倍提高。但因为是将锻压加工后的坯料趁热弯曲成型,所需模具不能与冷压模相同,否则会使框体侧板厚度变形大而影响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锻钢钩尾框经锻造初步成型后,在其锻造温度内沿纤维方向弯曲成U字型框体,提供一种热压效果好、框体侧板厚度变化小,防止框体被划伤或被拉长变形和脱模方便的锻钢钩尾框弯曲模。
本实用新型的锻钢钩尾框弯曲模,其结构包括上模、上模座和下模部件,上模经连接螺栓装在上模座的下端;其中,下模部件包括下模、辊子和销轴,辊子通过销轴安装在下模上,所述辊子的边缘应适当突出到下模边缘内,在所述下模内放入一个与下模内壁贴合的润滑膜。
所述辊子边缘突出到下模边缘内的最佳值选为2~5毫米。
所述润滑膜层为聚四氟乙烯塑料,所述润滑膜层的厚度为0.3~0.5mm。
本实用新型的锻钢钩尾框弯曲模,由于在下模内侧设有辊子和润滑膜,使钩尾框两侧板在滑入下模时,因辊子能随钩尾框两侧板滑入而转动,以及润滑膜可将两侧板与下模隔离开,同时起到润换和减小摩擦力的作用。滑入时框体两侧板和下模的摩擦,能有效防止由于摩擦力太大而将框体两侧板划伤或将拉长变形。具有热压效果好,框体侧板厚度变形小,能有效避免框体被划伤或被拉长变形和脱模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锻钢钩尾框置于弯曲模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锻钢钩尾框在弯曲模上被弯曲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锻钢钩尾框在弯曲后被上模吊起而从下模脱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锻钢钩尾框在上模上从侧面被脱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锻钢钩尾框产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见附图1,图中的1是上模座,2是上模,3是螺栓,4是下模,5是辊子,6是销轴,所述上模2经螺栓3固定连接在上模座1上,辊子5通过销轴6安装在下模4上,安装时应将辊子5的边缘适当突出到下模4的边缘内,在所述下模内放入一个与下模内壁贴合的润滑膜10。该润滑膜层为聚四氟乙烯塑料,所述润滑膜层的厚度为0.3~0.5mm。所述辊子5的边缘突出到下模4边缘内的最佳值选为2~5毫米。可根据不同型号的钩尾框更换不同的上模。也可根据不同型号的钩尾框更换辊子5,必要时也可更换下模。
工作时将上模座1安装在液压机的滑块7上,下模4安装在液压机的工作台9上并将其上下对齐,使上模2可深入下模4中间并使上下模之间的间隙均匀,然后将锻造后平直的钩尾框毛坯8放在下模4上,同时使其突出的尾部在两侧辊子5之间对正,参见图2。开动液压机使液压机滑块7下降将钩尾框毛坯8沿辊子5之间压入下模4,直至使弯曲后的钩尾框毛坯底部完全和下模贴合,参见图3。开动液压机将液压机滑块7升起,滑块带动上模和其模座上的凸台部位钩住钩尾框毛坯头部直至钩尾框毛坯底部完全脱离下模,参见图4,最后将钩尾框用专用工具将其从图4位置的前后方向拉出平放在平台上即可,参见图5,完成钩尾框的弯曲工作。具有热压效果好,框体侧板厚度变形小,能有效避免钩尾框体被划伤或被拉长变形和脱模方便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南工锻造有限公司,未经江阴南工锻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39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