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马达转子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15292.5 | 申请日: | 201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92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田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22 | 分类号: | H02K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7 | 代理人: | 韩丰年;朱栋梁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马达 转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马达转子,特别关于一种方便制造且节省成本的马达转子。
背景技术
如图5所示,现有的马达转子50,主要设有一中空的外壳体51、多个硅钢片52、多个铜片53、多个铜条54及两套环55,其中各硅钢片52依序层叠地设于该外壳体51内且间隔设有多个供铜片53插设的穿孔,各铜片53的两端分别穿设出层叠的硅钢片52外,且各铜片53的内端如图6及7所示呈一圆弧渐缩状,使两相邻铜片53间的间距会随着硅钢片52的直径增加而增加(即L2>L1),因此,各铜条54必须由两相邻铜片53的外端朝该硅钢片52中心插入,在插设完毕后进行烧结形成如图8所示的结构形态,并且通过切削的方式将各铜条54超出该外壳体51的外端切除,如图5所示将两套环55分别套设于两端的铜条54及铜片53外部,完成如图5所示现有马达转子的制造与组装。
现有的马达转子50虽可通过前述的方式进行制造与组装,然而,两相邻铜片53的外端间距(L2)大于其内端间距(L1),因此,各铜条54仅能由外侧插入两相邻的铜片53,所以必须通过切削的方式将突出外壳体51的部分切除,且当切削后需将该套环55套上,由此避免现有马达转子50在转动时,产生铜条54随离心力而与铜片53相分离的现象,因此,现有马达转子50由于具有两相邻铜片53间的外端间距(L2)大于内端间距(L1)的结构特征,致使现有马达转子50在制造与组装时,必须进行切削加工与套设套环55的步骤,相对会增加制造所需的时间及成本,因此有待对此加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申请人针对现有马达转子构造的缺失及不足,经过不断的研究与试验,终于研制出一种能改进现有缺失的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马达转子,它主要通过精简的结构配置方式,使两相邻铜片间的外端间距小于内端间距,且不需切削加工与套设套环,由此可完成本实用新型马达转子的制造与组装,通过构成一种方便制造且节省成本的马达转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转子,包含有一中空的外壳体、多个硅钢片、多个铜片及多个铜条,其中:
各硅钢片依序层叠地设于该外壳体内且间隔设有多个供铜片插设的穿孔,各铜片的两端分别穿设出层叠的硅钢片外,且各铜片的内端均呈一平直状,使两相邻铜片间的间距会随着硅钢片的直径增加而减少,让各铜条由两相邻铜片的内端朝该硅钢片外端插入,由此构成该马达转子。
进一步,所述马达转子在伸出该外壳体的各铜片两端分别套设有一套环。
通过上述的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的马达转子由于两相邻铜片的内端间距大于其外端间距,因此,在组装时仅需将各铜条由两相邻铜片的直平状内端朝硅钢片的外端插入,就不会超出两相邻铜片的外端,即可完成本实用新型马达转子的组装,由于各铜条的外端不会超出两相邻铜片的外端,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马达转子不需再对各铜条进行切削加工,即可将各铜条定位于两相邻的铜片之间,有效简化马达转子的组装与制造的流程与时间。
其次,由于各铜条由铜片的内端插入并定位于两相邻的铜片之间,因此,本实用新型马达转子在转动时,不会产生铜条随离心力而与铜片相分离的现象,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马达转子在制造时不需再进行套设套环的加工步骤,可相对减少制造所需的时间及成本,由此提供一方便制造且节省成本的马达转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马达转子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马达转子的局部放大侧视操作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马达转子的侧视操作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马达转子完成组装的侧视示意图。
图5是现有马达转子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现有马达转子的侧视操作示意图。
图7是现有马达转子的局部放大侧视操作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马达转子的切削操作侧视示意图。
图9是现有马达转子完成组装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外壳体
20硅钢片 21穿孔
30铜片 31内端
40铜条
50马达转子 51外壳体
52硅钢片 53铜片
54铜条 55套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田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田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52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