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单体组及动力电池箱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15908.9 | 申请日: | 201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763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冬雷;李廷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斯达电器(中山)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2/20;H01M10/5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李双皓 |
地址: | 528458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单体 动力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电池单体组及动力电池箱。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池厂生产的锂电池是单体电池片,电压一般是3.23.7V,容量是在30Ah以下,没有大功率的电池单体。要做出电动汽车使用的功率的电池箱,必须将电池单体串联或并联使用。
目前市面上的动力电池组,电池单体并联成的单体组没有放置在专门设计的单体组保护盒内,而是用2块板,将电池单体组夹紧,如图1所示。用4支螺杆300将2块板100及电池单体组200连接在一起。当电池单体的尺寸有偏差时,通过调整螺母来调整单体组的尺寸。
所以此种电池单体组结构有以下缺点:
1、配时不方便,装配速度慢。
2、结构不紧凑,电池箱的体积大。
3、只宜采用从侧面通风,散热效果不好。
4、动力箱锂电池单体无保护盒,不便于独立提取,维修也较困难。
5、结构不太安全可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电池单体组及动力电池箱,结构紧凑、散热效果好,维修和装配方便且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锂电池单体组,其中,包括有:保护盒与一个以上的电池单体,所述电池单体固定在保护盒内;所述锂电池单体组内设置有一个以上的上下贯通或左右贯通的通风槽。
每个电池单体的表面设置有防震结构。
保护盒内设置电池单体定位结构,多个电池单体按一定间距,并排放置于保护盒内,电池单体之间的间隙形成通风槽。
动力电池箱,其中,包括有:一组以上的上述锂电池单体组。
相邻锂电池单体组之间通过导电片连接形成并联或串联电池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力电池包和和动力电池模块领域,具体涉及有;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的动力电池,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站的蓄能电池,通信基站和军用的大容量电池组。本实用新型的锂电池单体组及动力电池箱,由于包括有:保护盒与一个以上的电池单体,锂电池单体组内设置有一个以上的上下贯通或左右贯通的通风槽;动力电池箱中,相邻锂电池单体组之间通过导电片连接形成并联或串联电池组。具有如下优点:
1、由于每个电池单体的表面设置有防震结构,单体电池之间及电池单体与保护盒之间都受到防震结构保护;
2、电池单体设置于保护盒内,保护盒内设单体电池定位结构,单体电池可按一定间距,并排放置于保护盒内,电池单体安装牢固,且电池单体之间的间隙形成通风槽,方便于散热;
3、保护盒与顶部的导电片固定连接,通过相邻锂电池单体组之间通过导电片连接形成并联或串联电池组,可提供大功率电源;
4、带保护盒的电池单体组部件可从动力电池箱中独立提取,便于装配及维修。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动力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单体组的电池单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单体组的电池单体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单体组的电池单体的极耳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单体组的电池单体的保护盒上壳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单体组的电池单体的保护盒下壳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单体组的电池单体的保护盒侧板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单体组的电池单体排列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单体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箱的导电片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箱的导电片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箱的导电片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箱的串联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防震结构,2、极耳,3、电池单体,4、上壳,5、下壳,6、侧板,7、导电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锂电池单体组,其中,包括有:保护盒与一个以上的电池单体,所述电池单体固定在保护盒内;所述锂电池单体组内设置有一个以上的上下贯通或左右贯通的通风槽。
每个电池单体的表面设置有防震结构。
保护盒内设置电池单体定位结构,多个电池单体按一定间距,并排放置于保护盒内,电池单体之间的间隙形成通风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斯达电器(中山)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威斯达电器(中山)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59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卡连接器
- 下一篇:大气压参考点取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