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变速箱油温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16397.2 | 申请日: | 2011-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81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朱留存;严忠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精瑞自动化装备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何学成 |
地址: | 213014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速箱 温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速箱试验台,特别涉及一种变数箱试验台用的油温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变速箱油温对变速箱的性能和控制有很大的影响,汽车开发过程中需要对不同油温条件下的变速箱进行测试,传统的方法是将汽车整车停放在低温环境或者高温环境中,通过改变环境的温度来改变变速箱的油温,这样的实验方式的能源的消耗高,且变速箱的油温无法得到精确的控制,影响实验结果,故本公司人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了一宗变速箱油温控制系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了一种能耗低、能精确控制变速箱油温的变速箱油温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变速箱油温控制系统,包括一个与变速箱连接的循环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油路与散热装置连接,还包括一个对循环管路进行冷却和升温的冷却系统,以及与冷却系统连接的并能对冷却系统进行散热的板式散热器,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个循环油路来对变速箱中的油进行循环,循环管路上设置散热装置能及时的对循环管路中的油温进行控制,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个冷却系统对循环管路的进行加热或者冷却,精确的对油温进行控制,有利于保证变速箱在我们需要的油温下进行实现。
所述的散热装置内部设置有一个散热盘管,散热盘管与循环油路连接,采用散热盘管,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可能较快的实现温度的传递。
所述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液进水管路和冷却液回水管路,所述的冷却液进水管路连接在散热装置的进水端,冷却液回水管路连接在散热装置的出水端,在冷却液进水管路上设置有一个将冷却液送入散热装置的水泵,在冷却液回水管路上设置有一个对回流的冷却液进行流量分配的脉宽控制阀,脉宽控制阀的一个输出端与冷却液回水管路连接,另一个输出端与一个电加热器连接,电加热器的输出端与冷却液进水管路连接,还包括一个与电加热器连接的加热控制装置,上述冷却系统实现对散热装置的散热,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的加热装置对冷却液进行加热,可以实现变速箱油温的恒定。
所述的加热控制装置包括一个连接在电加热器输出端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控制箱连接,控制箱与电加热器连接并控制电加热器的工作,采用自动化的控制,便于准确的实现温度的控制。
还包括一个控制脉宽控制阀工作的控制系统,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连接的循环油路上油温传感器,油温传感器连接有温控器,温控器与脉宽控制阀连接,通过温控器控制脉宽控制阀的来实现对冷却液的流量的分配。
所述的冷却液回水管路上设置有一个冷却液膨胀箱,为冷却液过热膨胀时提供一个空间,减少管内压力,有利于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
所述的冷却液膨胀箱上设置有自动排气阀和压力安全阀,在管内压力过高时,及时的排除压力和管内的气体,降低管内压力,保障系统的稳定性。
所述的冷却系统上设置有了装置运行指示灯,便于使用者观测,了解整个系统处于工作状态。
所述的冷却系统的管路上设置有控制冷却系统通断的阀门,便于控制冷却系统的运行,并能对冷却系统的流量进行控制。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一个循环管路,变速箱中的油在循环管路中循环,便于使变速箱的油跟外界进行热交换,设置的散热装置便于进行强制冷却和加热,设置的与散热装置连接的冷却系统,具有加热和冷却的功能,易于实现对循环油路温度的控制,直接对变速箱的油温进行控制,克服了传统温控方式的缺陷,减少了能源的浪费,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温控器、控制箱和温度传感器,便于实现温度控制的自动化。
附图说明
图1为变速箱油温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中1为循环油路,2为散热装置,3为冷却系统,4为板式散热器,5为冷却液膨胀箱,6为阀门,31为冷却液进水管路,32为冷却液回水管路,33为水泵,34为脉宽控制阀,35为电加热器,36为控制箱,37为温度传感器,41为油温传感器,42为温控箱,51为自动排气阀,52为压力安全阀,53为装置运行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精瑞自动化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常州精瑞自动化装备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63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