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马达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17468.0 | 申请日: | 2011-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261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洪银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5/16 | 分类号: | H02K5/16;H02K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1 | 代理人: | 郑玉洁 |
地址: | 中国台湾高雄市苓***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马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马达,特别是一种便于进行组装作业,且可简化制造工序及降低生产成本的马达。
背景技术
请参照图1,现有马达如中国台湾公告I283100号《马达转子结构》专利案所示,该现有马达8大致包含有一壳体81、一定子82、一转子83、一扣环84及一套环85。该壳体81具有一基壁811,该基壁811上设有一轴管812,该轴管812内设有一轴承813。该定子82套接于该轴管812的外周壁。该转子83具有一轴心831,该轴心831结合该轴承813,且该轴心831的外周壁设有一扣环槽832。又如图2所示,该扣环84可形成封闭环形结构,且该扣环84具有一中心孔841,以及由该中心孔841向外延伸的数个切口842。该套环85则叠设于该扣环84的顶部。
该现有马达8于进行组装时,主要事先依序组装该定子82、扣环84及套环85,并将该转子83的轴心831穿伸该套环85及扣环84后,再与该轴承813进行结合。其中利用该扣环84具有数个切口842的设计,使得该轴心831能够借助施力而迫入且穿伸该扣环84的中心孔841,以供该扣环84可顺利卡入该扣环槽832中。借此,该现有马达8于实际运作过程中,即可借助该扣环84有效防止该转子83脱离该壳体81。
然而,请再参照图1所示,前述现有马达8的扣环84主要抵接于该轴承813的一端面,该轴承813的该端面仅具有可供导引该轴心831结合的导角设计,该导角仍无法提供该扣环84足够的变形空间。因此,当该轴心831欲迫入该扣环84的中心孔841的过程中,将导致该轴心831不易迫入该扣环84的中心孔841,进而造成组装上的诸多不便。另外,当该轴心831欲进一步强行迫入该扣环84的中心孔841时,亦由于该轴承813未能提供该扣环84足够的变形空间,故该扣环84相当容易因该轴心831的强行迫入动作,使得该中心孔841周缘产生破裂损坏等情形,进而影响该扣环84的扣持作用,造成该扣环84无法有效的达到防止该转子83脱离该壳体81的功能。
请参照图3所示,另一种现有马达如中国公告CN201286045Y号《马达》专利案所示,该另一种现有马达9于一基座91上设有一轴管911,该轴管911的外周壁套接有一定子92,该轴管911内置入有一轴承93、一扣环94及一套环95。其中该轴承93具有一上端面931及一下端面932,以及贯穿该上、下端面931、932的一通孔933,且该通孔933接邻该上端面931的部位形成一凹陷部934。该扣环94设置于该轴承93的上端面931,该套环95则叠设于该扣环94的顶部,且该扣环94及套环95的结构与前述第一种现有马达8的扣环84及套环85相同。该现有马达9另具有一转子96,该转子96具有一轴心961供穿伸该套环95及扣环94后,再与该轴承93结合,且该轴心961的外周壁设有一扣环槽962供该扣环94扣持,以防止该转子96脱离该基座91。
然而,请再参照图3所示,该第二种现有马达9于该转子96的轴心961欲迫入该扣环94中央的穿孔时,虽然可借助该轴承93的凹陷部934提供该扣环94足够的变形空间,但是却使得该轴承93的结构复杂化,造成加工上的诸多不便。以铜材质的轴承93为例说明,该轴承93进行加工时,除了车制该穿孔933外,必须另外再车制形成该凹陷部934,尤其该凹陷部934由接邻该顶端面的一轴向周缘及接邻该穿孔933的一径向周缘所构成,造成该凹陷部934制造工序复杂。而且为了预留足够该扣环94变形的空间,但又不能影响该轴承93对该轴心961的支撑稳定性,一般的作法是增加该轴承93的轴向高度,以避免该轴承93因为形成该凹陷部934而缩减了该穿孔933内周壁与该轴心961的接触面积,但是如此作法会造成该轴承93的材料用料增加,进而造成生产成本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马达,可解决现有马达的轴承为了提供该扣环足够的变形空间,所衍生的制造工序复杂等问题,为其主要实用新型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提供一种马达,可解决现有马达的轴承为了提供该扣环足够的变形空间,所衍生的生产成本高等问题,为其另一实用新型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74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护线套
- 下一篇:一种基于双作用铁心绕组的发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