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血浆解冻仪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17583.8 | 申请日: | 2011-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68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韩乐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贝索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5/44 | 分类号: | A61M5/4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钟锋 |
地址: | 430065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浆 解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血浆解冻处理的仪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血浆解冻仪均采用水或空气作换热介质进行加热处理的方式,由于以往对血浆处理中的血浆实际温度缺乏监控手段,使用时只能凭经验控制换热介质,对处理中血浆温度及处理时间的关系无法作出严格规定。而血浆均为袋装,其核心温度与介质温度在处理过程中,即完成解冻前存在较大滞后温度差,换热介质温度不能实时反映血浆袋内部整体温度。温度过高过低,处理时间过短过长,都会造成血浆成分损耗,效率低或能耗高。所以血浆温度的监控是解冻仪安全、有效的关键之一。而按临床要求,保存在-20℃以下的血浆,需要在短时间内升温至26℃以上才能保持血浆成分不变,不能超过42℃造成血浆损坏,且解冻温度不均匀会出现纤维蛋白析出。目前市场上的血液解冻仪均为独立解冻箱或解冻箱加予热箱一体机结构,加热采用直接或单循环方式,其换热介质的温度稳定性,升温特性,均不能严格满足要求,而以上温度特性也是解冻仪安全、有效的关键之一。
同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每次解冻的血浆袋规格数量一般不同,操作人员对解冻温度及时间的人为选择更为复杂困难,目前市场上解冻仪均没有相应解决程序,操作极为不便,且选择不当会使血浆品质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血浆解冻仪,可实时监控被解冻血浆处理过程及完成状态,记录显示操作时间及温度,专业恒温冷水机组制备冷热水循环供给解冻,且采用先进可靠的智能化控制方法,使解冻过程安全、有效,便于构建完善的血浆解冻质量管理体系。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血浆解冻仪,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解冻器、恒温冷水机组和控制器;
所述的解冻器包括解冻水箱,解冻水箱内设有模拟血浆袋及插入模拟血浆袋内腔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的控制器连接;所述模拟血浆袋包括袋体,袋体上设有与袋体内腔相通的灌注管,袋体内腔充满液体并与血浆袋一起冷冻储藏过;
所述的恒温冷水机组设置在解冻器下方,它包括热水箱,热水箱内设有由控制器控制的加热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
热水箱与所述的解冻水箱之间设有外循环水管,外循环水管包括导水管和回水管,导水管上设置外循环水泵;所述外循环水泵由控制器控制。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模拟血浆袋的袋体还设有插入袋体内腔中部的探头管;所述的探头管插入袋体内腔的一端密封,另一端开口;所述的第一温度传感器设在探头管内;所述模拟血浆袋的袋体内腔的液体为与血浆热交换性能指标相近的模拟液。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热水箱设有从底端引出、顶部引入自循环水管,自循环水管靠热水箱底端设有内循环水泵,所述的内循环水泵由控制器控制。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解冻水箱底部设有与热水箱连接的排水管,排水管上设有阀门。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解冻水箱内设有活动血袋框,所述的模拟血浆袋放在活动血袋框中。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控制器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一种血浆解冻的自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将待解冻血浆袋与模拟血浆袋放入活动血袋框中,关闭解冻水箱上的水箱盖;打开热水箱侧面的进水管;开启加热器、内循环水泵使得热水箱水温达到初始值Ts1,再开启外循环水泵,进入加热程序进行解冻;
2)加热程序中选择容量模块的血浆袋规格V和血浆袋数量N;选择进程模块,预设血浆温度阈值Tx0、目标值Tx1,热水箱水温阈值Ts0、初始值Ts1、过渡值Ts2和目标值Ts3。系统首先按标准程序予分配总加热时间阈值t0,分段加热时间t01和t02,t01为热水箱水温在初始值Ts1的加热时间,t02为热水箱水温在过渡值Ts2的加热时间;系统再自动按加热程序进程模块选择,依据t01和t02最终分配实际加热时间t1,t2,t1为实际热水箱水温在初始值Ts1的加热的时间,t2为实际热水箱水温在过渡值Ts2的加热的时间;
加热程序进程模块包括快速程序、标准程序和恒温程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贝索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武汉贝索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758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