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17719.5 | 申请日: | 2011-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38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丁晓辉;顾怡文;王玮;褚文;徐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
主分类号: | H01H9/00 | 分类号: | H01H9/00;H01H9/02;H01H1/5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电源 自动 转换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属于电源开关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用电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许多重要的用电场所,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是一种能够对两路电源进行切换以实现对负载不间断供电的开关设备。
传统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由两台开关执行组件再加上机械连锁、控制器等来实现电源切换,但这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负载端都是利用6根(三极)或8根(四极)导线或铜排连接到两台开关执行组件的负载接线口,最终这6根或8根导线或铜排被连接到同一用电负载上。因此对用户而言,对一个负载设备需要配备两套导线或铜排,直接增加了用户的设备成本,同时安装操作十分麻烦。
专利201010245533.8描述了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双电源)的负载端接线。其主要方式为在双电源本体的下方的底板上设置一个接线座,将导线或铜排连接到接线座上,并由接线座提供一组负载接线端给用户使用。此方案有效解决了用户一方的问题,但仍存在这缺陷,其只是将用户原来的接线过程转移到了生产厂家来完成,原理仍然是将6根或8根导线或铜排连接到一个负载端上,这样的结构会占用大量底板的面积,无形中增加了双电源开关设备的体积。
专利200620133018.X描述了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双电源)的负载端接线。其将前述的导线或铜排设计成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单独的组件用于双电源开关装置的负载端。其与前述专利具有同样的缺点,增加了双电源开关设备的体积。
且上述专利的各结点均暴露在外,防护等级较低,安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方便用户使用,能够避免因进行负载端的外部短接而造成体积增大,且能够提高安全防护等级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一电源开关执行组件、第二电源开关执行组件,所述的第一电源开关执行组件与第二电源开关执行组件呈上下层叠式设置,所述的第一电源开关执行组件包括第一负载端接线端子、第一电源端接线端子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负载端接线端子和第一电源端接线端子接通或分断的第一触头机构,所述的第二电源开关执行组件包括第二负载端接线端子、第二电源端接线端子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负载端接线端子和第二电源端接线端子接通或分断的第二触头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壳体内还设置有一连接件,该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负载端接线端子电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二负载端接线端子电连接。
所述的壳体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的第一负载端接线端子、第一电源端接线端子以及第一触头机构设置在第一外壳内,所述的第二负载端接线端子、第二电源端接线端子以及第二触头机构设置在第二壳体内。
所述的第一外壳上设有第一贯通孔,所述的第二外壳上设有第二贯通孔,所述的连接件容纳在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中。
所述的第一外壳包括第一基座和与第一基座相配合的第一盖,在所述第一盖对应第一负载端接线端子的位置开设有所述的第一贯通孔;所述的第二外壳包括第二基座和与第二基座相配合的第二盖,在所述第二基座的对应第二负载端接线端子的位置开设有所述的第二贯通孔。
在所述的第一负载端接线端子的外端还设置有一接线端,该接线端从与所述的连接件相固定位置处向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的连接件为柱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件将上下层叠式设置的第一电源开关执行组件、第二电源开关执行组件的第一负载端接线端子和第二负载端接线端子在壳体内部进行电连接,面对用户提供了一组负载端接线端子,即第一负载端接线端子或者第二负载接线端子上接线,还可以从与连接件相固定位置处向长度方向延伸的接线端接线,方便了用户使用。
由于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分别利用了第一电源开关执行组件、第二电源开关执行组件的第一盖和第二基座的自身结构,不会增大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体积,因此在产品的安装和使用过程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更具有体积优势。
对于整个双电源转换开关装置而言,只向用户提供了三组接线端,即第一电源端接线端子、第二电源端接线端子和负载端接线端,其余均被包容在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内部,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更高的防护安全等级。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正面俯视图。
图2本实用新型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的剖面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分解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未经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77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