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乒乓球拾球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19456.1 | 申请日: | 2011-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53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刘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浩 |
主分类号: | A63B47/02 | 分类号: | A63B47/02;A63B67/04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4 | 代理人: | 胡长生 |
地址: | 40001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乒乓球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体育运动辅助设备,特别涉及一种乒乓球拾球装置。
背景技术
乒乓球运动广受体育运动爱好者的喜爱,但是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乒乓球四处横飞,导致乒乓球散落一地的现象,由于乒乓球运动进行时通常相当激烈,大部分乒乓球都会落入乒乓球场地的四周边角上,拾球距离较远,对于拾球者无不是一件扫兴的事,拾球的时候必然导致乒乓球运动时断时停,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训练节奏,而且大量消耗运动员的体力,对于乒乓球训练者来说,这种因拾球而带来的低效率训练特别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成绩,故而很多的训练者都采取先拿一桶乒乓球来练,练完了再集中拾取,然而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只是将问题集中处理,显然没有任何的实质效果,还有甚者,直接聘请拾球员专门负责拾球,而这样做必然导致成本增加,给训练者带来不可避免的经济压力,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拾球器,然而其拾球的效率相当低,大部分的拾球器在拾球的时候,都没有利用乒乓球的运动规律,基本都是靠人力操作,同样不能节省运动员的时间和体力,无法达到全自动的拾球效果,对于现有的专利技术中,如专利号为200510044358.5的专利,虽然其利用了乒乓球一定的运动规律,但是其运用效率极低,因为乒乓球质量轻,弹力好,大部分乒乓球飞得比较远,导致其发明无法收集到大量的乒乓球,只能收集落于近处的25%-30%的乒乓球,未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况且在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乒乓球桌两侧设置接球网必然成为运动员训练中的障碍,影响运动员的正常训练,故此专利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乒乓球拾球装置,该装置为全自动的拾球装置,完全无需人工配合使用,充分利用乒乓球的运动规律,拾球效率较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乒乓球拾球装置,包括乒乓球桌,以及设置于乒乓球桌底部的气泵和换向盘,所述换向盘两侧分别间隙设置与换向盘同轴的挡板Ⅰ和挡板Ⅱ,两档板对应设置一个吸气孔和两个排气孔,所述气泵的吸气管联接靠近气泵一侧的挡板Ⅰ上的吸气孔,气泵的排气管分两支路联接挡板Ⅰ上的两排气孔,挡板Ⅰ上的吸气孔和两排气孔均设置档网,换向盘圆周分布设置至少两个贮球孔和若干通风孔Ⅰ,所述通风孔Ⅰ直径小于乒乓球直径,所述贮球孔为径向均等分布的通孔,贮球孔与两挡板上的吸气孔、排气孔均设置于同一圆周半径上,且各孔孔径均大于乒乓球球径,所述换向盘随驱动电机转动,换向盘另一侧挡板Ⅱ上的两排气孔分别联接两输球管,两输球管分别延伸至乒乓球桌两端设置的取球槽,挡板Ⅱ的吸气孔联接吸球管,吸球管的另一端管口对准集球槽,集球槽联接周向设置于乒乓球场地边角上能将乒乓球传送至集球槽的传送装置,集球槽和传送装置均低于水平地面,传送装置的周向外侧紧靠传送装置的正上方设置拦网Ⅰ。
为了简化装置结构,并协调装置各个机构的正常运行,所述驱动电机为气泵的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输出轴与换向盘驱动轴之间传动联接涡轮蜗杆变速器。
为了不影响乒乓球运动的正常进行,所述乒乓球桌两端设置的取球槽与乒乓球桌桌面中线上的拦网Ⅱ平行设置,取球槽向上设置开口,且取球槽前端沿乒乓球桌内侧面上设置导风小孔。
为了乒乓球桌的两端输球管供球平衡,所述乒乓球桌两端设置的取球槽内均设置感应器,各自感应器联接对应设置的电磁阀的控制器,与控制器对应联接的电磁阀分别设置于两输球管靠近换向盘的管口部,电磁阀的阀芯均设置通风孔Ⅱ。
为了促进乒乓球的吸球效果,所述吸球管对准集球槽一端的管口联接于集球槽的一侧面,集球槽底面设置为向吸球管管口方向倾斜的斜面。
为了促进乒乓球触及拦网Ⅰ后能顺利落入传送装置中,所述拦网Ⅰ间隔大于乒乓球球径距离设置副拦网,副拦网设置于传送装置周向内侧紧靠传送装置的正上方,副拦网离地间隔大于乒乓球球径的距离,副拦网的上边缘低于拦网Ⅰ的上边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乒乓球拾球装置完全无需人工配合使用,拾球效率较高,充分运用了乒乓球的运动规律,通过集球装置收集乒乓球后,由气泵提供的空气动力,将传送装置集中传送至集球槽的乒乓球经换向盘换向后自动传送至取球槽,如此收集、传送的循环,实现乒乓球的全自动拾取。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B-B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D部的局部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浩,未经刘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94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