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超临界锅炉过热器的径向引入均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19561.5 | 申请日: | 2011-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94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宋景慧;庞力平;徐程宏;付忠广;阚伟民;郭静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F22G3/00 | 分类号: | F22G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周克佑 |
地址: | 51008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临界 锅炉 过热器 径向 引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锅炉过热器的均流装置,具体是指一种超超临界锅炉过热器的径向引入均流装置,该均流装置能够帮助运行人员在保证超超临界锅炉过热器设备安全和经济基础上,完成在运行中调节过热器内过热蒸汽的流量分配。
背景技术
在超超临界锅炉中,锅炉过热器承受高温烟气的冲刷,尤其是承受较高热负荷的屏式过热器或再热器外圈管屏工作温度非常高,为了保证这些位置过热器和再热器的受热面的安全,需要在过热器分配联箱内部安装节流管圈,以调节联箱内部各管圈内部的流量分配,保证过热器设备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现有超超临界锅炉过热器分配联箱采用节流管圈来实现流量分配的调节,如图1至图3所示的超超临界锅炉过热器的径向引入均流装置,它包括引入管1、分配联箱2和分支管3,引入管1焊接在分配联箱2,并且与分配联箱2连通,分支管3为多个并排设置的管,每个分支管3也焊接在分配联箱2上,并且均与分配联箱2连通,分支管3内安装有具有节流功能的节流管圈4,节流管圈4中开有节流孔4a,过热蒸汽经引入管1进入分配联箱2内,经一次混合后便进入分支管3中,在分配联箱出口管圈根据位置和热负荷来布置节流管圈4,以达到调节过热器管圈内部流量分配的目的。这种结构的均流装置往往会导致过热蒸汽由于热偏差引起的受热不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超临界锅炉过热器的径向引入均流装置,该均流装置能够提高分配联箱内部过热蒸汽流动分配的均匀性,同时保持分配联箱内流动压降基本不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超超临界锅炉过热器的径向引入均流装置,它包括引入管、分配联箱和分支管,分支管为多个并排设置 的管,每个分支管均与分配联箱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装置还包括内套管,该内套管安装在分配联箱内,内套管开有多个均流小孔,所述引入管穿过分配联箱后与内套管连通,内套管和分配联箱的内壁之间形成空腔,该空腔分别与内套管的均流小孔以及分支管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均流装置通过在分配联箱内部加装开孔的内套筒作为节流元件来调节分配联箱内部的过热蒸汽分配,通过设计内套筒开孔位置和大小,依靠调整这些因素来改变超临界锅炉过热器各管屏内过热蒸汽的流量分配,保证热负荷较大的管屏能够得到比较高的过热蒸汽流量分配,管内流速高,起到保护受热面过热的目的,使这些受热面的工作壁温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分配联箱为圆筒型箱,内套管同轴安装在分配联箱内,内套管和分配联箱的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空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均流小孔开设在内套管的下部,内套管形成笛形管,内套管的均流小孔开孔方向与分支管的管口相对。
本实用新型中内套管作为均流单元,安装在分配联箱内部,内套管与分配联箱处于同轴状态,内套管与分配联箱相连通,形成一个轴向通道,在通道下部开有专门设计的均流小孔,过热蒸汽通过这些均流小孔进入环形空腔,然后进入并联的多个分支管中,实现过热蒸汽按照设计要求分配过热蒸汽流量,满足不同区域过热蒸汽的流量分配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针对超超锅炉过热器分配联箱内加装开孔内套筒来调节过热器各管圈内的流量分配,代替现有的节流圈调节方法,目的是保证超超临界锅炉过热器受热面的安全工作,代替阻力较大的节流管圈,在保证过热器受热面安全工作基础上,减少由于节流圈带来的压力损失,改善锅炉过热器管屏内流量分配情况,保证超超临界锅炉受热面工作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保证超超临界锅炉过热器在高热负荷区域的管屏安全运行。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能更好的满足过热器管屏内流量分配的实际工程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是现有技术中超超临界锅炉过热器的径向引入均流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2的B向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超超临界锅炉过热器的径向引入均流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5是图4中的C-C剖视图;
图6是图4的D向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95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