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旋转充电的灯具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21814.2 | 申请日: | 2011-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11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安庆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健达照明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23/06 | 分类号: | F21V23/06;F21V23/04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23600 广东省东莞市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旋转 充电 灯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旋转充电的灯具。
背景技术
照明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利用太阳等自然采光,到如今使用各种照明设备的人工照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要,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照明设备,如油灯、蜡烛、电灯等等,由于以电能为能源的灯具具有使用寿命长、清洁、安全等优势,已经成为照明设备的主流。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发明了带电池的灯具,由电池为灯具提供电能,并且电池为重复使用的充电电池,这样灯具就可以方便地移动,而不必固定在电源附近。
常用的可充电灯具,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充电,一种是将充电电池取下,放入充电器中进行充电,充电完毕再将电池放回灯具,这种方式使用比较麻烦,且可能因为不知道电池电量即将耗完而提前充电,导致只能使用较短时间;另一种方式是在灯具的底座部分设置充电设备,对电池进行充电,随着充电设备的成本越来越低,使用这种方式的灯具越来越多,此类灯具具有如下缺陷:灯具的发光主体与充电底座连接在一起,不能分开使用,增加了灯具的体积和重量,使用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旋转充电的灯具,其发光体可以脱离底座使用,且充电时,发光体可在底座上旋转放置,电接触良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旋转充电的灯具,包括底座、发光体,底座设置有电源接头,所述底座设置有充电线路板、电刷、定位凸块,电源接头、充电线路板与电刷电连接,发光体包括充电电池、电灯,发光体底部设置有导电环、定位凹槽,导电环、充电电池与电灯电连接,底座与发光体通过定位凸块、定位凹槽活动连接,当定位凹槽套接在定位凸块上时,电刷与导电环电连接。
所述电刷包括内电刷、外电刷,导电环包括内导电环、外导电环,内电刷与内导电环滑动接触,外电刷与外导电环滑动接触。
所述电刷通过弹簧与底座连接。
所述内导电环、外导电环为同心圆环,发光体的底部设置有底板,底板开设有内槽、外槽,内导电环的极脚穿过内槽连接在底板,外导电环的极脚穿过外槽连接在底板。
所述内槽、外槽之间设置有绝缘的隔板。
所述发光体设置有开关。
所述发光体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电刷、定位凸块为对应的一个或多个。
所述发光体外罩盖有壳体,所述壳体上方设置有火焰状灯壳。
所述壳体为蜡烛形状。
所述灯壳为光的漫反射体。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包括一种可旋转充电的灯具,包括底座、发光体,底座设置有充电线路板、电刷、定位凸块,发光体包括充电电池、电灯,发光体底部设置有导电环、定位凹槽,导电环、充电电池与电灯电连接,底座与发光体通过定位凸块、定位凹槽活动连接,可将充电完毕的发光体从底座上取下单独使用,取下后发光体体积小重量轻,使用方便,充电时,将发光体的定位凹槽对准定位凸块放置即可,发光体与底座通过电刷与导电环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灯具结构科学简单,充电时发光体可旋转放置在底座上,电连接可靠,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灯具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灯具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灯具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体的分解示意图。
在图1~图4中包括有:
1——底座 11——充电线路板
13——定位凸块 2——发光体
21——充电电池 22——电灯
23——定位凹槽 24——底板
25——内槽 26——外槽
27——隔板 28——壳体
29——灯壳 3——电源接头
4——电刷 41——内电刷
42——外电刷 5——导电环
51——内导电环 52——外导电环
6——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健达照明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健达照明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18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高压电极侧壁化键合式LED芯片
- 下一篇:峭壁基部绿化带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