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壳式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22437.4 | 申请日: | 2011-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15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钱才富;龚宏;戴凌汉;孙海阳;徐鸿;范德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9/24 | 分类号: | F28F9/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桑传标;李翔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壳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管壳式换热器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环保等工业领域。管壳式换热器通常包括管箱、管板、壳体、多个折流板、多个换热管、拉杆和定距管等。其中折流板除在管壳式换热器的壳体内支撑换热管之外,主要起到使壳程流体按特定的路径流动,提高壳程流体的流速、增加湍流程度、改善传热特性的作用。现有的管壳式换热器的折流板包括弓形折流板和螺旋折流板两种。普通的弓形折流板为平板式的,即通常为圆形的平板截成缺口弓形,沿着换热器壳体和换热管的轴线方向间隔布置,并且相邻两个折流板的缺口相互错开(例如相差180°),使壳程流体在壳体内沿轴线形成迂回流动。这种弓形折流板会引起壳程流体流动速度分布不合理,有效流通面积较小,流动阻力大。螺旋折流板是将多块折流板沿壳体轴线布置成近似螺旋面,使换热器的壳程流体呈螺旋状连续流动。例如公告号为CN2655156Y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的管壳式换热器中设置的折流板为螺旋折流板,由两块或四块扇形平板拼接成近似螺旋面。这类螺旋折流板虽然使壳程流体流动形式更合理,增大有效流通面积,减小流动阻力,但是与弓形折流板相比,螺旋折流板安装困难,加工成本高,产品精度难以保证,不利于工业标准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壳式换热器,该管壳式换热器不仅能够使壳程流体流动形式更合理,增大有效流通面积,减小流动阻力,而且易于安装、加工成本低、能够保证产品精度,有利于工业标准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壳式换热器,该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该壳体内的多个换热管及多个弓形的折流板,换热管穿过各折流板,并且多个折流板沿换热管的轴向间隔布置,其中,所述折流板的板面为朝向所述壳体的靠近壳程流体进口的端部凸出的折面。
优选地,所述折流板包括多块依次连接的平板,其中相邻两块平板的板面倾斜相交。
优选地,所述折流板包括三块以上所述平板,并且多块所述平板的板面相交的相交线相互平行。
优选地,所述折流板的折面的内切面为圆弧曲面。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圆弧曲面的曲面半径为所述壳体的横截面半径的0.6-3倍。
所述管壳式换热器可以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或U形管式换热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折流板的板面为朝向壳体的靠近壳程流体进口的端部凸出的折面,因此通过该折流板导流后的壳程流体的流动路径趋于光滑,且与两弓形折流板之间的流道一致,从而减小了流动阻力,明显改善壳程流体流速分布,增大有效流通面积,减小“死区”;同时,上述管壳式换热器还增大了传热系数,提高了换热效果;此外,上述管壳式换热器还保持了弓形折流板加工、安装方便,适宜标准化,成本低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如图1所示的管壳式换热器的折流板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是如同2所示的折流板的示意性平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管箱 2管板
3壳体 4安装孔
5折流板 6换热管
7壳程流体进口 8管程流体出口
9鞍座 10定距管
11拉杆 12壳程流体出口
13管程流体进口 51平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该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3和设置在该壳体3内的多个换热管6及多个弓形的折流板5,换热管6穿过各折流板5(例如穿过折流板5上的安装孔4),并且多个折流板5沿换热管6的轴向间隔布置,其中,所述折流板5的板面为朝向所述壳体3的靠近壳程流体进口7的端部凸出的折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24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涨紧机构及带有该机构的汽车缸体曲轴孔快速涨紧定位装置
- 下一篇:管壳式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