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弹性钢筋连接电极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23529.4 | 申请日: | 2011-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33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范宏;赵铁军;张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30 | 分类号: | G01N27/30;G01N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伟智信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 11325 | 代理人: | 张岱 |
地址: | 266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性 钢筋 连接 电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领域结构检测技术中电化学测定法装置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用于土木工程领域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锈蚀状况检测的弹性钢筋连接电极。
背景技术
在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检测时,对钢筋锈蚀状况的检测是检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非破损检测方法包括分析法、物理法和电化学法三大类。与分析法或物理法相比,电化学法具有测试速度快、灵敏度高、可连续跟踪和原位测量等优点,因此电化学法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和发展。电化学法在实验室已成功地用于检测混凝土试样中钢筋的锈蚀状况和瞬时锈蚀速度,并现已开始尝试用于现场检测;而在现场检测中,大多数电化学法,如自然电位法、线性极化法、交流阻抗法等方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保证检测设备与结构内部钢筋的良好连接。业主不愿意由于检测时与结构内部钢筋连接而损坏结构,且由于被检测工程有不同的构件,构件不同区域都需要与内部钢筋连接,而目前的连接方法效率低,使得此项工作的工作量非常大,甚至妨碍了电化学检测方法的现场应用;大多数钢筋锈蚀测定方法,需要两个电极。电极一端通过参比电极与混凝土表面接触,另一端与钢筋相连,当钢筋外露时,可以方便地直接连接。否则,需要首先利用钢筋定位仪确定一根钢筋的位置,然后凿除钢筋保护层部分的混凝土,使钢筋外露,再进行连接。连接时要求再打磨钢筋表面,除去锈斑。如半电池电位测定仪,其属于自然电位法。在进行检测时,需先凿去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裸露出钢筋,然后将钢筋锈蚀测定仪的参比电极的一端放置在事先选定的测点上,将另一端与已近裸露的钢筋连接,再将参比电极放置在不同的测定位置,记录下参比电极在各个测点的高阻抗电压表的表头读数,此测定数值即为钢筋锈蚀电位。在对钢筋锈蚀测定时,需要在不同的构件以及构件的不同部位凿除混凝土,露出钢筋,再将钢筋与参比电极连接;而目前的钢筋锈蚀仪均采用了压型鳄鱼夹将电极与钢筋进行连接。当凿除钢筋截面的大部分,压型鳄鱼夹接触钢筋达一定角度才能夹住钢筋。这种方法,凿除混凝土保护层的工作量比较大,且多采用手工方法凿除,当混凝土强度高,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凿除受空间的限制时,凿除工作效率十分低,且修补凿除部位的工作量也比较大。对于梁、板等构件,当从下部进行凿除时,凿除工作更加困难,在修补时,修补材料在重力作用下很容易落下来,需要分层多次修复。压型鳄鱼夹连接的另外一个缺陷是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使压型鳄鱼夹与钢筋脱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弹性钢筋连接电极,其能够解决目前的钢筋锈蚀状况检测时,钢筋连接方法及装置所存的混凝土的凿除量大,混凝土构件损伤大,修补工作量大,操作繁琐的问题,克服电极与钢筋的连接不牢靠,工作效率低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弹性钢筋连接电极,包括触头和布满设置在触头内的弹簧,所述触头的端部通过挡头与金属芯棒的一端相连接,所述金属芯棒上设有弹性金属片,所述金属芯棒的另一端设有被绝缘套包围的电极插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弹簧的直径尺寸大于其长度尺寸。即呈短粗形状。其作用为布满触头并保证触头不歪斜。
所述弹性金属片一端固定在金属芯棒上,另一端为在其受到挤压时可沿金属芯棒滑动的自由端结构。
所述弹性金属片的数量为四片。
所述弹性金属片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孔洞的直径。其作用是保证电极与孔洞之间卡紧。
所述触头的端部设有切口。其作用是通过切口使得触头压入金属芯棒的挡头,以此实现通过挡头与金属芯棒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触头的端部所设的切口的数量为四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弹性钢筋连接电极,其能够解决目前的钢筋锈蚀状况检测时,钢筋连接方法及装置所存在的混凝土的凿除量大,混凝土构件损伤大,修补工作量大,操作繁琐的问题,克服电极与钢筋的连接不可靠,工作效率低的缺点;其具有混凝土的凿除量小,混凝土构件损伤小,修补工作量小,结构合理,操作简便,电极与钢筋的连接可靠,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半电池电位测定仪原理示意图;
图2是压型鳄鱼夹钢筋连接点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弹性钢筋连接电极触头端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弹性钢筋连接电极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弹性钢筋连接电极使用状态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35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